首页 -> 2007年第7期

《醉翁亭记》联句运用赏析

作者:肖大元 肖大田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史传编纂、诗文评论等方面都有较高成就,尤以散文的成就最高,其中《醉翁亭记》就是他散文中的杰出名篇之一。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遭谗被贬,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任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1046)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栖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醉翁亭记》全文不足四百字,短小精悍,一气呵成,写景抒情在文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写景是一副绝妙的山水画卷,抒情紧紧围绕“乐”来写,醉中有乐,寓乐于醉,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文中优美的意境,精巧的结构在此不必赘述,这里重点阐述的是文中出色的语言中对句的运用。
  《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音节锉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尤其是文中第二、三自然段中对仗句的运用,让读者感受到语言的节奏美和音乐美,让人赞叹,让人观止。
  第二段一开头就运用联句:“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日出”对“云归”,属主谓词组相对,“日”与“云”均属于自然物名词,属于工对,“出”与“归”属于动词相对,尤其是“云归”运用拟人的写法,增添了语言生动形象性。“林霏开”对“岩穴暝”,亦属主谓结构相对。从内容来看,林、岩、晨雾、暮霭均是山间常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把琅琊山景物描写得惟妙惟肖,也突出了醉翁亭早晚景象的变化。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结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运用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中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若从平仄角度看,上段末尾字“开”(Kai),下段结尾字“暝”(Ming)均来平声,犯了对联之忌:仄起平收。当然不知北宋时读音如何,我也无从考究。从另一方面来说联句是出现在散文中而不是单一的对联中,加之“平仄”虽说是对联中一个重要规则—“合律”,但毕竟是形式,形式也必须服从于内容。
  第二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此联进一步描写醉翁亭的山水,突出山中野花芳香,佳木繁阴茂密,给读者营造一个优美秀丽的意境,让入神往。
  第三自然段的联句也不少: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看似平朴语言,简单联句,却描写当地人民勤劳乐观的生活方式。“歌于途、前者呼,后者应”,也与文中的主线“乐”紧密相连,也暗示了这并非太守独乐,而是与民同乐。前者侧重于写景,而这里侧重于写人,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形成鲜明的动静对比之美。
  以上是一些单句成对的说明,文中也有双句成对的,如“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这一联虽然算不上是一联工对,但也算得上是副上乘的宽对。“鱼肥”是因为“溪深”,“酒冽”是因为“泉香”,为太守宴的“酒、菜”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进一步点明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主题。
  文中的对联融于散文之中,按对联规则去硬套,有它的疵瑕之处,作者虽受骈文的影响,但并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端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这样读起来更觉舌端润畅,听起来倍感声声清朗,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对联形式美。
  
  资料:
  1、《文学词典》湖北人民出版杜
  2、《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山西人民出版社
  3、《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肖大元,肖大田,教师,现居湖南城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