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琵琶女人物形象再析

作者:朱国凤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不仅对音乐的描绘非常精彩,而且也成功地塑造了封建社会里的一位女艺人的形象,展示了她的悲惨命运。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参考书上说“琵琶女是封建社会里被玩弄、被侮辱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提出了控诉。”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有失偏颇。
  文章中说“妆成每被秋娘妒”,说明她确实年轻貌美,但是不是“五陵年少”都只是看中了她的美貌,贪恋她的美色,而看轻了她的才艺呢?事实并非如此。文中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这样的场面是在琵琶女乐曲弹完之后才引起的疯狂举动,我认为这其中应有对其才艺的肯定和欣赏。这样理解的话才能明白后面的“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句话。如果年轻时“五陵年少”看中的是她的美貌,看轻她的才艺,把她当作玩物来看待。我想她对这样的生活应该是厌倦的,何来“自叙少小欢乐事”、“今年欢笑复明年”呢?也难以解释她对前尘往事恋恋不忘,难道她甘心做一个被玩弄、被侮辱的对象,而不愿意过一个正常女子想过的生活吗?(嫁人总要好过卖唱生活吧)这不是很反常吗?而后面的“门前冷落鞍马稀”固然有年长色衰的原因,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琵琶女也未将之作为主要原因来表达,主要的原因应是前两个,即“弟走从军阿姨死”,虽然这两人身份不是那么的显贵,但对琵琶女来说一定非常重要,这两人很大程度上来说应是她的庇护伞,失去了他们的庇护,一是失去了亲人的关心,二是失去了她在教坊的地位,也就自然地失去了演奏琵琶的舞台,失去了施展才华的机会。正因为这样,她才沦落江湖,以至嫁了重利轻情的商人。她所谓的孤单、寂寞,固有对丈夫薄情寡义的哀怨,但更令她心痛的应是她的才华再也没有展示的机会,只能一个人在夜晚的浔阳江面上弹奏,诉说自己有才不得志的哀怨。这一点最能触动自居易的心房。自居易作为一个文人,他具有千百年来中国文人身上所具有的共同品性,即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来为天下的苍生服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愿望。因此白居易从朝廷大官被贬到江州做司马,心中最痛的不是官位小保,不是俸禄的降低,更不是所谓的浔阳地僻无音乐,而是施展才华的机会没有了。心中有的是有才不得志的感慨,琵琶女和他一样都有才华,却都沦落到这一步,两人身上的这种共性才激起了诗人内心的共鸣,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句。
  因此,我觉得与其将琵琶女定性为封建社会里一位被侮辱,被玩弄的对象,不如说是一位有着杰出的才华却最终被埋没的艺人形象,把矛头直接指向埋没人才的社会,或许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朱国凤,教师,现居江苏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