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电影《如果·爱》的艺术美

作者:李 芳




  电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因为具有影像艺术独特的符号系统而独具魅力,其中画面的阴暗,色彩与光线的处理,人物心理的塑造,特别是角度的选择对电影的艺术效果和艺术魅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电影《如果·爱》中导演陈可辛对于电影叙述角度的处理可谓独具匠心。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采用人称叙事的方式(片头加第三人称叙事),同时为了区别与以往的爱情片或者更加鲜明地表现导演的意图,他采用了戏中戏的方式。这些方式的运用使得《如果·爱》在2006年的电影市场中独占鳌头,比同时间的《再说一次我爱你》和《无极》更具有魅力。电影是在池珍熙所饰演的角色独白中开始的“每个人的一生都好像一部电影,而他们就是那部电影里的主角,有时候他们会以为自己就是别人电影里的主角,但是可能他们只是一个配角,只有一个镜头,更不说他们的片段早被人剪掉了,自己虽然不知道。就拿这对母女来说吧,这女孩肯定是妈妈一辈子的主角,在女孩的电影里面,妈妈的角色还有多重要呢。在我这里储存了许多被别人减掉的片段,我把他们都收起来了,因为有时候他们会剪错的,等他们再需要的时候,我就会把片段送还给他们。”伴着这段话的结束,他走下了公共汽车,开始了一段歌舞表演。而片头的这段话和池珍熙所饰演的角色构成了这部电影的叙述角度,客观叙述了孙纳和聂文、林见东三人的爱恨情仇和恩恩怨怨。在一辆行驶的公交车上,在男女老少的一个个镜头之后,在这大段的独白之后,池珍熙的一句:“而这次我要送还片段的地方就是这里。”他走下了汽车,开始了这个“爱情”故事的叙述,当他再一次踏上这趟汽车的时候,这个故事到此为止,他又开始了新的行程。他是这部剧的叙述者,通过他的眼睛,其实更确切地说是导演的眼睛,展现了剧中三个主人公的感情纠葛。我们发现池珍熙所饰演的角色历经——乘客——观众——演员——司机——记者——面馆老板等角色,中间的转换非常自然,也很关键。不仅是叙述者而且也是故事中的人物,他的每一次出现,或是作为为孙纳写传记的人,或是面馆的老板,都是作为连接故事片段的第三者,他了解孙纳、聂文和林见东的故事,他帮助他们找寻这十年的记忆。他既是三人戏外故事的见证者,又是戏中人物。看过第一遍时觉得池珍熙的角色可有可无,作为整个故事的旁观者和解说者,游离在主体故事之外,与片中描述的爱情没有任何的关系。倘若删去这个角色,影片的主干不会受到丝毫的影响。因为他连个名字都没有,并且没有他,整个故事也可以照常进展下去。但当我再次观看影片的时候,发现他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陷入故事的三个主人公无法看清他们在彼此心目中的地位,他们只是凭着主观的猜测去决定,而池珍熙客观地展现爱情的本来面目,使我们在看过之后,开始思考我们自己的爱情和人生。从一开始,这部电影就告诉我们,其实它只是一个童话,或者只是一个寓言故事,那个带点魔幻色彩的人物的出现就已经预示了这一点,这个带点全知色彩的神一样的人物,是每一个童话故事中都要出现的智慧老人。一个优秀的导演总是喜欢在多年的历练之后,将自己的思想提炼成一种理念,用自己的风格加以表达,它穿着歌舞片的外衣,却是缅怀了也同样背叛了爱情最本质最动人的魅力。孙纳、聂文和林见东的故事不只是剧中人物的故事,更是观众生活的一个生动的电影版的表现。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时候我们都不得不面对爱情、名誉、事业的选择,导演陈可辛通过这个人物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看法。电影的中文名叫《如果·爱》,但我觉得英文名更能体现电影所要表达的意思,那就是Perhaps Love。如果这个世界有爱的话,更确切地说是如果这个世界有真爱(这里主要指爱情)的话,爱情太渺小了,以致在外面精彩的世界的诱惑下,孙纳抛弃了它,聂文抛弃了它,当仅有的爱情味道还残留在林见东的心中的时候,带给他的只能是失眠,是痛苦,是恨,是深爱过之后彻底的恨。只有当他证实爱情的虚假之后,他才能解脱,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他的离去是彻底地对爱情的失望。
  影片采用倒叙结合插叙的方式讲述主人公孙纳与林见东、聂文之间的爱情纠葛,在架构上采用的是“戏中戏”的表现手法,“主戏”是现实中的爱情,“内戏”是作为聂文执导影片中的爱情。电影解构了爱情,并采用戏中戏的结构方式,生活和舞台的交织,戏中人物感情的交织和戏外人物感情的交织,使观众分不清到底是现实还是戏剧,看过之后留下的是对爱情、对人生深深的思考。这也就像人生。每个人的一生都不过是汽车整个行程的一小段“悲欢离合戏一场,短不过一瞬,长不过永远”。每个人的一生都是自己电影里的主角,某一段日子可能成为别人剧中的主角,但会有被OUT的一天。《如果·爱》的叙事方式也只能归于传统,将十年前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交叉展现,以一个个闪回来进行回忆,基本上把人物关系交代得很清楚,而聂文的导演身份与林见东和孙纳的演员身份恰好也给歌舞的出现一个合理而有趣的空间。戏中戏的故事我们看了不少,戏里戏外,每个人都一样的生活着,交织着,情绪随着现实也在戏中表现得起伏不定,愤怒,在雨中,双脚激烈得踩踏着水花,飞溅着,宣泄着,狂喜,在空中飞人的极度体验中,完成着对爱情飘荡不定的高峰感受。聂文从高空跌落,相信那个时候所有人的情绪都达到了充盈的顶端,我也同样试着在他绝望的眼神中,咀嚼着当爱情变得无望而痛苦的时候,宁愿让自己从这世界消失与毁灭的悲壮与苦涩。
  导演为了制造戏中戏的效果,成功地运用了电影的阴暗、光线和色彩。他通过色彩明暗效果帮助电影叙事,舞台剧中群众演员服饰的华丽和妆容的艳俗,回忆中孙纳的那个蓬头和那件鲜红的风衣都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当聂文抬头走出摄影棚时,一束阳光射来使得聂文又回到了现实生活中。林见东几次扎进水池中,镜头由模糊变得清晰,故事又进入到回忆中。影片也大量采用情绪色块来表现人物情感,如在酒店游泳池,水的颜色一直是淡绿色的,宁静与祥和中,却又暗藏着不安的潮水,热情地碰撞与交织。而在雪地中,孙纳绝望得躺在当中,四周是一片的雪白,映衬着理想破灭后的空虚与无奈。而在演员服装上,从孙纳一开始的一身张扬而冷酷的白衣,彰显着她的冷漠及与往事绝缘的态度,再到后来回北京后,恢复了最初的一身通红的外套,热情而纯真。
  同时这也是一部用音乐推动情绪,也同样用音乐表现情绪的电影,影片中的几首插曲都相当的耐听,爵士味十足曲风,夹带着抒情的吟唱,甚至许多的情绪都直接在歌词中表达出来。可以说,也许你在台词中找不到什么东西,但是你一定能在歌词中找到一些关于影片主题的表达。回忆的故事中总是伴随着一首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出去会不会失败,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孙纳为了外面的机会抛弃了林见东正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可以说《如果·爱》是陈可辛个人化爱情哲学的一次表达:爱情其实并无所谓形式,爱情出现在每一次的亲吻与流泪当中,结果如何并无所谓,其实到了最后,结果也成了过程。
  “爱情只是假如,而不是幸福,我比你更清楚。”“爱,在回忆里总是特别清楚。”从这些歌词中暗含的玄机,以及片名《如果·爱》我们能读出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如果=爱,爱就在一次次的“如果”当中,得到与错过,甜蜜与痛苦,亲吻与争吵,欢笑与流泪,这些都是爱,如果见东与孙纳不曾分离,十年后将没有人是傻瓜,如果十年后的重聚,见东苦心经营的竟是一场报复的话,那么又是谁成了傻瓜呢?
  就这样,陈可辛用这么一个华丽的故事,完成了一次爱的狂欢,在这爱中,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生活照旧,聂文还将拍摄他的下一部电影,陈可辛也完成了一次他关于爱的自我表。
  李芳,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