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念奴娇·赤壁怀古》阅读新解

作者:黄蓉蓉




  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历来是人们传诵的名篇佳作,屡屡被选入大学、中学语文教材,分析它的文章在有关的刊物和参考资料中屡见不鲜。特别是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的理解,大家对其说法不一。有人认为,“羽扇纶巾”是诸葛亮生前最惯常的装束,而“谈笑”又是诸葛亮生平最惊人事迹的表现。也有人认为,“羽扇纶巾”是从服饰上写周瑜的闲雅,“谈笑”是写周瑜的雍容。在此想说说我的看法。
  首先,我们认为“羽扇纶巾”“既是写周瑜,也兼指诸葛亮,两者不可偏一”。这是由这两个人物在整个赤壁战役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建立的特殊功勋决定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了这样一段文字:“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於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於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於赤壁,引军归邺。”
  由此可见,诸葛亮不仅是赤壁之战的赫赫功臣,而且是主张孙刘联军抚曹的主谋人物,他在孙权面前对于时势的精辟、全面的分析奠定了赤壁之战组织上和思想上的基础。他不仅指出操军南征必败的致命弱点,而且使原先惧操的孙权狐疑顿释。确立了抗曹必胜的信念,决意“与豫州协规同力”,并立即遣军三万力拒曹操。因此,赤壁之战的胜利对联军统帅周瑜来说固然名扬四海,但诸葛亮的汗马功劳亦为世人所公认,鉴于这一史实,苏东坡贬谪来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地点虽不是古战场的实处,但无妨其对此怀古,既然是怀古,就必然与赤壁之战有关,那就不应该是二十五岁娶了乔太尉的女儿“小乔”那时,赤壁之战发生在建安十三年,周瑜已经三十四五了,诗人以“遥想”引出“小乔初嫁的往事,是为了说明十年后的周瑜意气风发不减当年。用过去和现在对比,显然是着力描述周郎的才貌双全,“雄姿英发”。接着写“羽扇纶巾”更显示出深谙历史、雄视千古的大文豪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他紧扣前词,既不明指周瑜也不直言诸葛,而是借用当时儒将的共同服饰,在表现周瑜从容潇洒、指挥若定的同时暗写诸葛亮,既是对这位军师远见卓识、深谋善断的赞颂,也是对年少英俊、功勋卓著的周瑜的一种映衬,真是一语双关,可谓妙哉!
  再从词本身看:“一时多少豪杰”,“多少”当然不是指一人,“一时”又不同于“千古”,这为下文引出赤壁之战显赫的两个代表人物作了铺垫。诗人在写了周瑜之后又写诸葛亮在内的“,不正体现了“一时多少豪杰”,“多少”吗?赤壁大战时周瑜三十四岁,而孔明才二十八岁。苏轼填这首词时已经四十八岁了,想到前贤在青壮之年就已经作出惊天动地的伟业,成为一代英豪,而自己,双鬓斑白,仕途多艰,功业不就,因而在写到周瑜的同时极自然的想到诸葛亮,这不仅切合史实,也完全符合作者生活和思想逻辑。就地位看,也有分寸,就年龄看,也很合适。“羽扇纶巾”一语双关,作者匠心独运,于此尽见矣!
  其次,“谈笑”也可以作为这一观点的又一佐证。既然是“谈笑”就绝非一人,唐刘禹锡《陋室铭》我们都很熟悉,其中就有“谈笑有鸿儒”句。“有鸿儒”方能“谈笑”,“笑”从何而来?词中指的应该是周瑜和诸葛亮的谈笑了。这是胜券在握轻松自如的谈话,是英雄所见略同会心酣畅的欢笑。若“羽扇”句不包含诸葛亮,只一味的强调周瑜一人,“谈笑”又何从体现?只有把两人都包含在内,才比较恰当,更能与上阕末的“一时多少豪杰”中的“多少”呼应合拍。只有这样全面正确的去探讨、去把握、去理解,才能更进一步的并领会这首词所具有完美意境。
  再次,对“樯橹灰飞烟灭”的理解。“樯橹”原指船的桅杆和拨水船进的器具,这里是借代战舰,既然是战舰,当然就有操舰作战的士兵,樯橹众多,官兵必然众多,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众多的“樯橹灰飞烟灭”,战舰上的士兵就必然同归于尽,因而采用“樯橹”不仅表明操军不善水战致死弱点,而且显示出火烧赤壁的战斗情景。一方面表现出周瑜、诸葛亮的胸有成竹、镇定自若的卓越的谋略和指挥才干。另一方面,更以孔明与周瑜“谈笑”的从容不迫与操军覆灭的惨状形成鲜明的对照,赞赏周瑜和诸葛亮的英雄气概,正是对曹军无能惨败的嘲讽。总的来看,两句,镂刻了两幅精彩画面:一幅是谈笑风生运筹帷幄之中的周郎、诸葛;一幅是江涛汹涌中千百战船熊熊燃烧,在烟焰张天中操军死伤、落水、呼救、逃窜的狼狈状。这两幅浮雕图和前面描绘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为赤壁大战中两位赫赫功臣树立了彪炳千古的不朽丰碑。
  以上是我对“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的理解。当然,文学作品终究不是历史著作,应注重文学的特点,尽可能从这词的本身去找答案,才更合乎情理!
  
  参考文献:
  1.《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 西晋 陈寿
  2.《唐宋词鉴赏集》 陈祥耀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1983
  3.《宋词三百首》 (清)朱孝臧选编,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4.《苏轼诗词艺术论》 陶文鹏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2001
  黄蓉蓉,江苏南通电视大学海门分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