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作文教学应重视课外阅读

作者:钟莉莉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缜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的这一名言,揭示了多元化的阅读对塑造心灵,提高人文修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写文章即把经过阅读长期积累的内容融化为自己的感悟和心得,外化为自己的文字。一篇成功作文的诞生需要写作者大量的阅读的积累。古代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但经过私塾学习,学生写作水平却不错,主要得力于对大量优秀作品的积累,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于古代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应继承。《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
  看来,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早已明确,只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并未足够重视,心想:课外阅读嘛,当然看学生自己的自觉性,我课堂的时间紧着呢。事实上,不能过度强调阅读的自主性,弱化教师的主导性,刘国正先生说:“课内与课外,是语文学习的双翼。只张一翼,自然飞行无力,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如何真正实施作文教学以重视课外阅读为先呢?一句话,教师必须主动介入。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大的课外阅读的环境,将课内读书与课外读书结合起来,让学生到图书馆去,到阅览室去,学校应重视图书馆、阅览室的建设,明确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写作等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二,教师必须介入学生的读物选择,帮助学生读有价值的书。教师可定期开出一些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时有所依凭。我们主观上都希望学生阅读更多的经典名著,因为根据美学理论,作品的艺术性越高,越能加大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越有利于已有知识的重组,无论从人文性还是功利性出发,首先应熟读两三本名著。2004年全国各省市自主命题的高考文题中,福建高考文题启人深思,其文题是以下列人物或文学形象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①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②曹操、宋江,如果没有熟读名著垫底,可想而知无从下笔。其次多指导学生读一些热点文化的经典作品,如人生感悟类作品。注重学生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或强调表达“真情实感”几乎成了近年来所有中考作文命题的一致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写作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些感悟体验从哪儿来?当然主要从书中去体验人生的酸甜苦辣,感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觉悟人生的责任和使命,这样作文才能言之有物,有底蕴,有真情。像林语堂、梁实秋、周国平、毕淑敏、沈从文、刘墉、张晓风等有关对人生种种感悟和认识的文章有助于让学生学会感悟,学会辩证地思考,学会批判地接受,促进他们用人文的眼光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另外引导学生读一读自然科普类的书,爱护自然就是爱自己,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人们也开始反思对自然的种种行为,这些内容可以从报刊杂志、网络中去查阅。
  第三,教师应从阅读方法予以指导。平时的阅读中要善于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这样的阅读收获更大,一方面要强调学生做读书笔记,提倡把书报杂志上的精彩片断收集起来,剪贴装订成册,做成资料卡片,以备日后查阅运用。另一方面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的亮点进行咀嚼品味,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另外,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质疑。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时方是长进”,这“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就是一个细读沉思的过程,也就是读书长进,知识方能逐渐丰富。
  第四,教师应适当开展课外阅读交流课或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活动,让同学们将阅读的快乐与大家分享,从而更加激发学生潜在的阅读需求,逐渐地让学生学会自觉阅读。
  作文教学应以重视课外阅读为先,让学生在大量阅读中尽情获取各种知识信息和文化的滋养,逐渐培养对自然社会,自我与他人以及一切与人的生命价值有关的关怀与仁爱,让其人格精神与作文素养同步丰富。
   钟莉莉,武汉外国语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