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引导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几种途径

作者:喻 华




  目前中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却十分严重,究其原因,多数人认为是“没有东西可写,无话可说,词汇贫乏”。也就是说在学生眼里,作文最大的困难不在作文技巧,而是写作材料匮乏。如何帮助中学生广撷博采,积累写作材料呢?
  
  一、教会学生通过观察积累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而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变成写作的素材。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中学生只有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并把观察的所得、所感及时记录,日积月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才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正确立意。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要侧重方法的指导,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教会学生由整体到部分地全面观察、捕捉事物特点的集中观察、由此及彼互相对照发现异同的比较观察等等,从而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特征,发现事物变化规律。这样积累的材料,既具有丰富性,又具有准确性。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如正面和侧面、纵向和横向、上位和下位、远视和近视、仰视和俯视等,写作时,就能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材料,把平时观察积累的不同时空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或写作目的组织起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使文章内容生动、立意升华。
  
  二、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积累
  
  自然环境海阔天空,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大千世界内容丰富,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得的材料,只是凤毛麟角,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阅读包括课内和课外阅读,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大量课外阅读内容广博,知识丰富,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成果的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从培养良好习惯开始,主要培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非大量阅读不可。
  
  三、吸引学生参加活动积累
  
  在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实践中体验生活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是中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而且这些材料情感性强心理活动素材多,动态发展变化内容多,这是其它积累渠道所不及的。为此,语文教师应积极组织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如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自编小报刊、课外阅读成果展、社会调查、专题辩论等,同时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各种德育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实践等,指导学生有意观察,强化体验,从中积累真情实感,体验活动中各种人交往的真伪虚实、优劣美丑,观察活动过程中各种人物的言谈举止、神态变化。活动中所积累材料往往由于富有情趣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再现容易,而且写作中使用起来容易抒发情感,达到文情并茂。
  
  四、鼓励学生通过练笔积累
  
  上述几种途径中的材料积累,均属无形积累,储存在大脑中,使用时不仅要再现、梳理、选择,还得考虑材料的文字表达。因此,要提倡练笔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上述途径的材料积累中勤于练笔,积累有形的文字材料,同时提高运用语言的技能。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作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必须而且必须做到的。”据推算,中学生写作水平要基本达到大纲要求,各类练笔不得少于50万字。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练笔指导,并把练笔也当成材料积累的重要途径。
  练笔的形式一般有:
  (1)阅读练笔,即动笔墨读书,包括词语摘抄、内容概括、妙语警句抄录、读后感、书刊评论等。
  (2)观察练笔,主要是写观察片断、观察日记。
  (3)视听练笔、活动练笔等,均可用日记形式写观后感、活动收获等。
  喻华,教师,现居湖北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