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对话艺术

作者:章黎珍




  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许多交往都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对话,是师生交往的重要方式和内容。然而,当前语文课堂上的师生对话还存在着简单、无效、功利等不实之举,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对话学生个别化,师生的对话内容大部分停留在优等生之间,抑制了其他学生的思维和信心,也挫伤了中等生及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师生对话也是一种教学艺术,一门技巧,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运用好这门艺术,是我们有效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的关键。
  
  一、师生对话应由易到难逐层递进
  
  对话应由易到难,不易过难或过易。过易,学生不用思考,引不起兴趣,失去对话价值,浪费教学时间;过难,学生回答不了,造成寂然冷场的僵局。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承前启后,上下勾连,一环扣一环,一层深一层,即要有明显的循序性。这尤如给学生设置阶梯,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话从而达到学习目的。
  如教学《岳阳楼记》:
  师:请找出明说“异”和暗含“异”的句子?
  生:“迁客骚人,多会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于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这是明说;“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是暗含。
  师:洞庭湖景色中,作者重点描绘了两幅怎样的图画?
  生:阴冷的景象和春和景明的秀丽景象。
  师:“迁客骚人”看到这两幅图画,“览物之情”有何不同?
  生:悲愁之情和喜悦之情。
  师:“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又有何异?
  生:“古仁人之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这篇文章怎样围绕“异”字,步步深入,篇幅末见底的?
  生:由景异——情异——心异。
  上例在“异”字上设计对话,由浅到深,层层递进,从感性到理性,可以让学生步步深入课文精神实质,进入作品情境,体会课文个中妙处。这样设计对话,呈现着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顺序,引导学生思维活动有层次地向纵深发展,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但这种对话,注意应服从课文的教学要求为着眼点,一个个对话铺垫好,组合妥当,或由此及彼、由点及面的横向拓展或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纵深发掘,依次逐个解决,学生从不知到知、由浅知到深知、由少知到多知转化。其中教师的循循善诱是至关重要的。
  
  二、师生对话应化直为曲切实有效
  
  凡直问,往往简单容易,死板枯燥,启发性不强。曲,即拐个弯儿的对话。凡曲问,常常改换角度,着意诱发兴趣,催促思考,易见效果。如教学《愚公移山》:
  师:那个遗男几岁了?
  生:七、八岁。
  师:从哪一个字知道?
  生:从“龀”字知道。
  师:七、八岁的孩子也去移山,他的爸爸同意他去吗?
  生:他没爸爸。
  师:你怎么知道?
  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此对话中“龀”、“遗男”、“孀妻”几个词语教学含义时,如直接对话,学生脱口齐声回答,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采用曲问方式,较能诱发思维积极性,学生急于思考,争相回答,并可在情趣盎然、气氛活跃中理解了“龀”、“遗男”、“孀妻”几个词语的含义。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棒。化直为曲、切实有效地对话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智能。
  
  三、师生对话应尊重个性注重发展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愿望与需求、情绪与灵感。学生往往又爱各抒己见,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正是这些个性化的差异,使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才使师生产生对话互动的需要,并在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创造性对话,来增强学生思维深度,又可发展其思辨能力,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如教学《春》:
  师:“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句中“钻”字,你们能用其他的词来代替吗?
  生:可以用“长”。
  生:用“冒”也不错。
  生:我觉得用“探”比较好,把小草当成人来写。
  生:我想用“挤”字,春草多密的特点才能显示出来。
  师:你们很会动脑筋,都快赶上大作家了。这些字都是可以和“钻”字媲美了,小草在你们口中是生机勃勃,充满了生命力。
  在这一对话中,教师对学生思维成果的肯定,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感悟。教师的肯定与赞赏,真诚的评价,使学生情感得到提升。对话,需要教师的不断激励,这样的对话,没有统一答案的束缚,建设性、创造性的意见能得到认可与欣赏,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四、师生对话应着眼全体平等互动
  
  对话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应该着眼于全班学生的共同参与和共同提高。一个班级中既有成绩优秀的学生,又有中差学生,设计对话时就要考虑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和共同提高,不能一味让对话的“专利权”让少数几个优生享受,这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因而要着眼于全体,要有广泛的群众性。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并重的个体,只有教育双方共同成为协调劳动,相互合作的平等个体,对话才有存在的价值。《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在真正的对话中,学习是相互的,平等互动的。如教学《孔乙己》:
  师:周围看客对孔乙己这样一个深受其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嘲笑、挖苦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周围的看客没有怜悯之心。
  师:大家再想想看,周围的人生来就是这样冷酷无情吗?
  生:是封建统治、封建制度使周围的人麻木愚昧,失去了理智。
  师:是啊,在这样的社会中,我们该怎样去理解文中最后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生:孔乙己“大约”死了,是说冷漠的人们不去关注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
  生: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冷酷无情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
  师:大家分析得十分精彩。
  在此对话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路:从社会存在和人们意识之间的关系来深入思考。学生在教师纵深诱导下,由“发”不深到“挖得出”,找到正确答案。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发挥出来了。班级里学生智能程度参差不齐,教师在设计对话时要“对症要药”,要有普及性、启发性,便于学生思索,探求正确答案,对话中有暗示,可让学生的思维定向到教师设定的方向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肯定性评价的机会。这样师生配合融洽,大家都在思考。教师忌“偏心”,课堂对话要面向全体,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全体学生都积极思考,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避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
  
  五、师生对话应随机应变临时设计
  
  课堂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它是个“动态”教学过程,情况随时有变化,乃至超出“估计”,发生意外,这样,原先设计的对话,不能按计划地进行教学,会中途“卡”住,改变对话方案就在所难免。因此对话的技巧还表现在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随机应变,临时设计对话,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文中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的句式来描述百草园中十多种景物……
  生:“不必说”就是“用不着说”,作者不仅说了,而且说得很具体形象,是否自相矛盾?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大家思考一下“不必说”里说了什么?是详写还是略写?“单说”说了什么?是详写还是略写?
  生:“不必说”里略写了园内静态植物和动态动物;“单说”里详写了园内的动物和植物以及四种有趣的活动。
  师:你们看,将园内美景写得详略分明,色彩缤纷,兴趣盎然,点面结合。“不必说”是真的不必说,还是……
  生:应该说,这儿已经超出了字面意义。
  师:说得很好,在这“不必说”与“单说”组合在一起,已超出了字面意义,起了强调与突出的作用。
  上例中,教师从学生积极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反思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临时设计的一段成功的对话,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莱雷所说:“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对话时切忌如果情况发生变化,而仍坚持按原计划我行我素,必然“鸭背浇水不湿毛”,以致课堂教学因一厢情愿而走向反面。
  对话是一种教学艺术,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富于艺术技巧的对话,能培养学生自信心理、平等的意识、交往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现教师的教学魅力。
  章黎珍,女,教师,现居浙江玉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