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教学中要让预设与生成辩证统一

作者:虞伟珍




  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生成性课堂呼声日益高涨,教师们都把追求“动态生成”当成了课堂的终极目标却忽视了“预设”这个概念。有的教师甚至把预设与生成对立起来。殊不知,这些生成的“美丽的风景”还必须借助于“预设”。余文森教授说过,“预设与生成既有对立性,也有统一性,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可见,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统一的。精心预设,才能更好地推进课堂的动态发展,关注生成,才能让原先的预设更加出彩。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预设和生成的辩证关系?
  
  一、力求两者和谐统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的最佳心态一旦被激发,动情处一旦被点燃,未知领域一旦被发掘,就会更有效地促进生成的精彩程度。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精心预设。
  1.预设生动的情境,激发生成的最佳心态。精彩的课堂生成往往在最佳的心态下被激发,预设生动的情境,能够培养这种最佳的心态,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教《老王》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画面出示穷富两组人的对比图)同学们,当你对比尔盖茨的财富羡慕不已的时候,你可曾注意过白发苍苍的拾破烂的老人;当你对超级女生高声喝彩的时候,你可曾关注过街头卖艺的盲人?当有的学生摇头时,我乘机说:那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老王》吧,读罢,你会明白其中许多并不深奥的道理。
  2.预设文本的情感点,催化课堂的生成。文本蕴含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在预设的时候,要关注文本的情感点,对文章的“动情点”进行细致深入地挖掘,推进课堂的有效生成。
  课例片段:我上《背影》一课,在拓展延伸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感问题:“你的父亲是怎样的人?他平时做了哪些让你感动的事?你快乐吗?”因为是小城的孩子,所以我预设到两种情况:父亲是“居家好男人”,学生会很容易体会到。而父亲只负责赚钱养家,孩子的一切皆由母亲来打理的,学生就较难体会到,甚至会认为是缺少父爱。于是我就准备了后一种父亲辛苦工作的视频课件,然后让学生体会父亲对孩子另一种方式的爱。因为有充分的预设,课堂的拓展生成自然也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情感被激发,父爱像一股暖流在他们的心中荡漾,课堂学习成了他们生命历程中的一次美丽体验。
  3.预设学生的未知点,收获不曾预约的精彩。教师预设要有弹性区间。对于一篇文章,学生知道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是有可能不知道的,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才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
  课例片段:我上《斑羚飞渡》。在我引导学生感受了伤心崖上那惨烈的一幕,体味了斑羚团结牺牲的精神之后。我抛出了对学生“未知”领域的预设问题:“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吗?”一个学生说:“老师,你说人类在这堂课中扮演并不光彩的角色。但我觉得狩猎队还是蛮有人情味的,因为他们追到伤心崖时,没有马上开枪,否则斑羚绝无飞渡的机会。”还没等我回答,另一个学生抢着说:“正因为这样,我觉得本文的可信度值得怀疑,太荒唐了,斑羚全渡过去了,猎人还没开枪,他们距离很近呀。”“对,我也觉得不够真实。”好在我课前已对学生的“未知”领域作了种种预设,于是我不慌不忙地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引导学生思考:文学是不是等同于科学?能不能以科学的真实性来衡量文学?在激烈的讨论之后,学生终于明白,作者是故意留给读者一个思考的空间,从而借这个故事来警示人类要与动物和谐共处,善待动物。猎人们心灵也已经深深地被斑羚震撼了,以致于迟迟未抠动板机……,看来不能以科学来对待文学。课堂高潮迭起,学生获益非浅。是的,这份精彩是不曾预约的,但也是课前预设“未知”而带来的。
  
  二、力求使两者相得益彰
  
  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并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优化。如果说,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那么生成的精彩与否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才艺。因此,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优化课堂策略,使我们的课堂时时出彩、处处升华。
  1.充分尊重学生,生成动态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促进课堂不断生成动态资源。
  课例片段: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满堂哄笑,一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笑声中,提出问题的学生只好灰溜溜的坐下了。于漪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呢?”学生哑了。后来在于漪老师的启发下,学生明白了用“万万”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目光看着那个学生,而于漪老师却说:“我们今天学到这个新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于他以后敢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堂课上,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提问,并以其睿智的眼光发现这一动态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组织起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原本尴尬的课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2.提升教学智慧,增强生成魅力。生成的课堂,教师要充满激情,展示睿智。当课堂上出现错综复杂的动态资源信息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就是辨识其价值,去伪存真,并作出教学决策:资源信息是否有用?怎样使用?然后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
  课例片段:在《春》的教学过程中,我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有学生说“春草图”应读得俏皮,“春花图”读得欢快,“春风图”轻柔,“春雨图”平静。又有学生说“春草图”应读得活泼、“春花图”热烈、“春风图”欢快、“春雨图”温柔。于是我顺藤摸瓜,要求有感情朗读,并要求学生给朗读者设计一段背景音乐!正当同学们讨论激烈的时候,一段“不和谐的音乐”响起,原来是有“洛桑”之称的口哨高手小A在悠闲地吹着口哨。我正欲制止,却转念一想,这么美妙的“音乐”,在此时不是最有效的动态资源吗?于是我马上请小A充满情感来一段口哨作为背景音乐,来表现小草或俏皮或欢快或热烈或温柔的情态。当小A投入地吹起口哨,为另一位学生的声情并茂的朗读配乐时,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竟是我上课以来最精彩的课例之一。这堂课,我以灵动的教学机智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资源,还融入学生独门创造的“音乐”。这样的生成是独具魅力的。
  3.把握生成尺度,防止生成迷失。“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教师常常会被课堂上一些错误信息资源和毫无意义的生成性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课堂秩序混乱,教师为求“生成”而“迷失”了文本,为求“生成”而“迷失”了目标。因此课堂上的生成应该有个“度”的问题。否则,就会从过去的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转换为学生牵着老师的鼻子走。当生成迷失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纠正和引导,把握生成的尺度,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课例片段:记得教完《愚公移山》,我印发给学生《精卫填海》,与《愚公移山》进行比较阅读。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这两则故事有何异同?
  A同学:《精卫填海》讲的是鸟的故事,《愚公移山》讲的是人的故事。
  师:(微笑)你很注重故事中的角色。
  B同学:老师,不对,精卫其实是炎帝的女儿死后的化身,我觉得她应该是人。
  生:(哄笑)可她现在是投胎鸟了!(嬉笑)应该是鸟吧!
  (课堂停留在“精卫是人还是鸟”无意义的生成上纠缠,我必须把握课堂方向)
  师:B同学为什么你觉得她是人?
  B同学:(涨红着脸)……因为我觉得她依然拥有人的灵魂和精神……
  师:哦,有道理。这是一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为什么写法?
  生:拟人的写法!(扭转教学方向)
  师:她已被神话了,那么我们看一下在题材上《精卫填海》与《愚公移山》是否有区别?(有意引导学生往有价值的问题上思考)
  C同学:我认为有!《愚公移山》是寓言,《精卫填海》是神话。
  师:你对题材的知识点把握得很好!……
  课堂就这样进入正确的轨道,避免了师生在“高原现象”怪圈之中迷失的现象。
  因此,预设和生成是课堂的双翼,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我们只有让预设与生成在新课堂教学中和谐共舞,才使课堂生成别样精彩;才让师生共筑生命历程。巧于预设,妙于生成,我们一定能与精彩有约,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充满人文精神的温馨。
  虞伟珍,教师,现居浙江瑞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