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

作者:齐静怡 汪益慧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是语言表达的最高境界,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语义,合乎语法逻辑结构的口头语言,对教材内容、学生问题等进行叙述、解释说明”,才能逐渐熟练、内化、升华为教学语言艺术。
  首先,用语规范、准确、简洁,是语文教师语言最基本的要求。规范,是对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每个字、每个词发音准确,要符合规范的普通话标准。如教师在教“白菜”和“棉花”的读音时,把其中的“白”和“棉”读成方言音,“白”读“北”,“棉”读“娘”。这样传递给学生的就是错误的信息,是不可取的。准确,是指语文教师要运用恰当的语言,明确清晰地传授知识。这是语文教师教学的“立命之本”,语文教师只有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才能有威严,使学生信服。讲《狂人日记》,学生问文章都写了哪些内容?教师要果断地回答:写了狂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缺一则不能称准确。此外,要简洁。简洁的语言便于学生接受,并能在等值时间内送出更多信息,尽可能避免啰嗦。如讲《拿来主义》,教师开篇即说: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拿来主义》。这样的开头,较之于通常所听到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杂文,题目是《拿来主义》,作者是鲁迅先生,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云云,不仅干脆利落,而且简洁明了。莎士比亚说得很透彻:“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规范、准确、简洁是语文教师良好教学语言艺术的标识,是说话的“尽境”。
  其次,语调要生动错落,节奏抑扬顿挫。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语调、节奏变化指语言中字调与句调的高低相间,语句间的连缀停顿与语速的快慢变化等。明晰、流畅、错落变化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语调的高低升降,错落抑扬也利于教师淋漓地表情达意。因此,在进行教学语言节奏流程设计时,既要繁简分明,疏密有致,疾徐得当;、在语调节奏上也要创造起伏跌落、抑扬顿挫的动态变化。而课堂教学中节奏的变化往往是综合使用的。例如《春》的讲授语:
  小草‖偷偷(轻缓,要读出小草的悄无声息不知不觉)地从土里‖钻出来,(喜悦的语调,缓缓上扬,重读“钻”字,读出小草使劲的样子,旺盛的生命力)嫩嫩(缓,平)地,‖绿绿(缓,平)地,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缓,平,读出大地满是嫩绿地小草)是的。
  这段讲授中,停顿、重音和句调是综合使用的。教师的语句有快有慢,错落有致,如“写它在(快)园子里,田野里(慢),瞧去(快),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慢)。”在整体语流上有高低快慢的配合,有轻重缓急的变化,如“从土里‖钻出来”较慢,重音,“嫩嫩地(缓,平),绿绿地(缓,平)”相对较快,重音强调突出特点。教学语言的变化就是由这些生动错落的语调和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显示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的。
  第三,要突变中见机智。在教学工作中,教育机智是教师不可缺的重要素质,正如俄国19世纪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缺少了所谓的教育机智,无论他怎样研究教育理论,永远也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实践的教师。”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不文明现象常常表现于,一个教育者在用语言跟学生打交道,往往只有两三个目的:允许、禁止、斥责。而一位教育行家在跟学生打交道时,却有许多目的,其中最常见的目的之一是阐明道德真理、概念、规范。”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几十个有思想、有活力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思维活跃,一旦无笼,就有可能信马由缰,偏离轨道,发生意外。但无论课堂发生怎样的意外,教师采用何种方法,主导课堂的责任都不能丢弃,教师有责任,要想办法把课堂引上轨道。这时需要教师灵活机智的因势利导,创设一个新的兴奋点吸引学生,使学生思维纳入正题了无痕迹,而且仍然保持课堂的热烈情绪。
  例如:我在语文课正式开始之前,要给学生三分钟演讲时间,锻炼口才。在学习叶君健老先生《看戏》的语文课前,这一天的演讲者是一名平时比较羞涩的男生,他站起来之后问我:“老师,我能不演讲吗?”我回答:“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机会,你为什么要放弃呢?”他说:“我不讲,我唱,行吗?”出乎我的意料,不知道这个家伙在搞什么鬼把戏?我略思索后说:“很好,三分钟未必尽是演讲,可以尽展才华,只要张嘴就行!”我虽这样回答,心里可没多少底。他说:“我唱《智取威虎山》中的‘今日同饮庆功酒’。”我微笑点头示意他开始,他清了清嗓子,开口了:“今日同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哈哈哈……”最后一个经典的长笑,听得大家目瞪口呆,半天我和学生们才缓过神来,报以热烈的掌声。但我原本准备的梅兰芳《贵妃醉酒》的录音带让他们欣赏,以导入课文,没想到他给来了段杨子荣的《智取威虎山》。掌声过后我开始了导课辞:“刚才XX同学让我们领略了京戏中生角独到的唱腔和艺术魅力,现在我们继续领略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旦角珠圆玉润的唱腔……”
  课开始时,学生突然提出不演讲这样一个旁逸斜出的问题,把课堂注意力引到了歧路,老师如果不及时引导就会失控。这时我不是生硬地制止,而是顺水推舟,结果却“歪打正着”,他虽没演讲,却唱了与本课相关的京剧,我因势利导,自自然然“言归正传”。
  第四,要适时启发。教师口语的启发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适当而巧妙的话语或方法,给学生以启迪、开导和点拨。点拨时,教师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他们对讲授的内容必定高度注意,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课堂上,教师应不断地给学生创造“愤”、“悱”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教师再点其要害、拨其疑难、排除障碍,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钱梦龙老师在执教《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是这样启发的:
  师:那个“遗男”有几岁了?
  生:七八岁。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从“龀”字知道的。
  师:噢,“龀”是什么意思?
  生:换牙,换牙时七八岁。
  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生:(思考后)他没有爸爸!
  师:你怎么知道?
  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学生在老师一步一步地启发追问下,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理解了课文并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这比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要学生记住“龀”和“孀妻”的意思印象要深刻得多。
  第五,要有春风化雨的教育作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语文教师是继承和发扬文化遗产的桥梁,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递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而且还扮演着学生人生的向导角色。因此,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将文本蕴含的人文性挖掘出来,在课堂上随机渗透,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精神世界得以全面提升。
  毕业班有部分学生,因为考试不太理想,便认为自己不是块料,觉得没有希望。我给学生们讲了艾金森的故事,并用艾金森母亲的话来鼓励他们说:“每种花都有开放的机会,那些还没有开放的,只是未到季节。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只是还没有遇到适合你的时机。但是,花草在没有遇到适合自己开放的季节时,需要吸收养分和阳光,储蓄足够的能量等待属于自己的季节来临。所以,你们现在也要储蓄足够的能量,那就是学习更多的知识,经历更多的挫折,积累更多的人生智慧,等属于你的季节一到,你自然会绽放出美丽的人生之花。”
  这样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将知识与品德、智能、审美教育等有机的融合起来,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学生。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直接反映着教师的学识水平和思想水平,是语文教师个人素养的表现。因此,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素养,熟练掌握语言表达技能,以期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齐静怡,汪益慧,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