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让语文课堂成为教学机智的殿堂

作者:刘慧芬




  一位教师在教鲁迅的散文诗《雪》时,在分别讨论了“南国的雪”与“朔方的雪”的特点之后,教师问:“你更喜欢哪种雪?”
  生:我喜欢江南的雪,江南的雪给人温暖的感觉,而且特别细腻。
  生:我更喜欢江南的雪,第二自然段写堆雪人的语句,让我感到很亲切。还给雪人抹胭脂,特别有趣。
  生:我喜欢江南的雪,它生机勃勃。雪落在花上,特别有生命力。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
  生:我喜欢江南的雪,江南的雪有江南女子的特点,那么生动、温婉。
  生:我也有同感。江南的雪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因为稀少所以珍贵。不像朔方的雪,铺天盖地的到处都是。
  师:难道就没有喜欢朔方的雪的同学吗?(声音里明显有点恳求)
  生:我觉得不对。鲁迅写江南的雪的笔墨远远多于朔方的雪,喜欢的才会多写啊。
  师:(无语)(无视学生的疑惑,极快速地)那么,你们觉得作者笔下的“朔方的雪”有什么象征意义呢?
  这个教学片断令人深思。它涉及到教学机智与文本解读问题,尤其是教学机智。很明显,这里的课堂生成与教师的预设相距甚远。教师希望学生说“喜欢朔方的雪”,然后,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下一环节“朔方的雪”的象征意义。问题在于学生不喜欢朔方的雪!那是因为教师的铺垫不够,学生无法理解鲁迅笔下朔方的雪的精神内涵。在学生的疑惑得不到正视时,匆忙过渡到下一环节,是很苍白无力的。这时需要的是教学机智,教师应适时引导,打破僵局。而不是生硬的用“有没有不同意见?”“难道没有喜欢的吗?”之类的牵强之言。缺乏教学机智,学生的审美个性得不到关注,无法营造师生共振的课堂氛围,更不要说“于我心有戚戚焉”了。
  新课程实施以来,更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现场生成。由于课堂现场的生成难以预知,对文本的理解也往往因学生及师生互动的差异而呈现出偶然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中的种种“意外”便产生了。这时需要的正是教师的课堂机智。但是,笔者也不无遗憾地发现许多教师在课堂的生成意外面前束手无策,甚至陷入意外制造的误区,从而偏离甚至是牺牲了教学目标。为此,笔者以为,对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机智作深入研究,确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极有意义的事情。
  
  一、珍视质疑问难合理利用生成资源
  
  课堂是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场”,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老师的智慧与学生的智慧碰撞产生的火花。一个具有高度课堂教学机智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敏捷地捕捉和把握各种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迅速地作出综合性的分析和判断,最后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境,采取恰当、最优的对策和措施。
  还清晰地记得2004年杭城的那堂语文课,上海的郑桂华老师执教鲁迅的《风筝》。在检查预习的过程中,老师问:“大家都查了哪些字词?还有哪些不懂的吗?”这时,一位学生提出了一个让老师始料不及的问题:“我始终读不懂文中精神虐杀一幕,怎样理解?”我也觉得很意外,老师还在进行字词教学,还不曾涉及文本内容,这可怎么办?只见郑老师很从容地说道:“我完全没有想到同学们的学习这么主动,在预习过程中就能深入地思考文章内容。刚才这位同学提到‘精神虐杀’一幕,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看看哪里是写‘精神的虐杀’,并找出体现‘精神虐杀’的词句来。”由“精神虐杀”切入,辐射到全文。课堂之机智令人叹服!这是没有一定积淀的老师所无法企及的高度!郑老师能有效地利用课堂生成,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程序且镇定自如,保持课堂的流畅与环节的合理。这是大家的手笔。
  我想课堂机智首先体现为对学生质疑问难的珍视,对学生个性理解的尊重。而不是对学生的审美个性视而不见,对学生的疑惑置之不理。倘若教师缺乏教学机智,过分地关注课堂的预设,不会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势必扼杀学生的审美个性,限制学生的思考余地、想象空间。
  
  二、创设和谐氛围还学生以心灵自由
  
  教师的课堂机智也表现为举重若轻地消除师生隔膜,使全体学生感到心灵自由,使课堂保持和谐的气氛。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氛围。”实践证明,课堂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师生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真诚理解和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使学生有积极的认知兴趣,才能更好地让课堂保持应有的流畅与生动。
  那次,我上《华南虎》,让学生揣摩第四节的朗读。大家都很认真地自由朗读,这时从前排传来了清晰的哼唱声,以致于其他同学都不由自主地停了下来,只见第一排的徐鑫磊正唱得投入,边唱还边用手作出弹吉他的模样。大家蒙着嘴笑,我示意大家不要出声。我问他:“你在唱什么?”徐鑫磊颤颤巍巍地站起来,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老师,我不是故意的。”原来他是在课间受了同学开玩笑式地给《珍珠鸟》谱《隐形的翅膀》的影响,试着给这一节诗谱曲并哼唱了起来。我说:“你给他谱了怎样的曲呢?能正式地给大家唱一唱吗?”他便真的把整节诗流畅地唱了出来!旋律低沉却铿锵。我问他为什么用这样的旋律时,他说我看到这里的老虎很值得同情,他已经不是老虎了,他被锯掉了牙齿,被铰掉了趾爪,血淋淋的。但他的灵魂依然威猛,内心是愤慨的,所以我把它唱得低沉而有力。我想之前徐鑫磊肯定很深入地理解过这首诗歌。然后我说诗和歌本来就是相通的,为徐鑫磊的深情理解与创意鼓掌!我庆幸自己没有象一般的老师那样,对语文课上唱歌的学生大声呵斥:“这是什么课?你以为是音乐课!给我站起来!”如果那样的话,不仅破坏了整节课的流程,而且伤害了一位极无辜的学生,让师生之间出现隔膜,课堂氛围不可能和谐,课堂的流程不可能流畅,教学效果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点亮思维火花适时调节教学程序
  
  课堂机智更表现为能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视线引向正确的道路,能够随机应变,灵活地调节教学进程的节奏和走势。一位有课堂机智的老师应能够随机调整自己的教,巧妙地引导学生的学。这样的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品尝到吮吸琼浆的甘甜,获得探求知识奥秘的乐趣。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又有助于学生学会求知与审美。
  我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结合文中具体的人物描写,谈谈你对孔乙己这一人物的认识。
  这时,一位学生却找到了全文的末句“我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另一位学生说:“我觉得孔乙己确实死了,在那样的环境中他肯定活不下去。”又一位站起来:“我认为这是个病句,大约与的确本身就是矛盾的。而且我感觉讨论孔乙己到底有没有死了没有多大价值。作者只是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罢了。”有学生则认为:“对于孔乙己文中有很多描写,那才是真正体现人物个性的呢。”面对这不同的声音,面对课堂的意外生成,我没有说:“这是文章的重点句子,它笔力千钧,是很有讨论价值的。”也没有说:“这一句不属于人物描写,下节课再讨论。”而是依着学生的兴致,作出了适时的调整:“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深入品读你认为值得关注的部分,用你的笔表达你对孔乙己的看法。要注意:要关注细节,有真情实感。于是学生便有了以下精彩的展现:
  孔乙己是一个站着买酒喝的落魄文人,身着长衫,背后垂着辫子,倚在柜台上,右手持酒,左手持茴香豆,一副潦倒穷困的神情,嘴角还带着苦涩的微笑。看他怎样豪气十足地排出九文大钱,怎样认真地用手指蘸着酒在柜台下写出“茴”的四种写法,怎样涨红脸辩解是窃书而不是偷……
  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找不到生存之地,活着不过是众人的笑料,剩下只是粉板上赊欠的十九文大钱记账。迂腐可笑的孔乙己让我看到了弱小者的悲哀,冷漠麻木的人们让我感到社会的世态炎凉。
  在这样一个白色的世界中,孔乙己狼狈地活着。蓬乱的胡子布满了无奈,深嵌的伤痕充斥着沧桑。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是他用偷窃来维持着那没有定义的“清高”,说出了“窃书不算偷”的话。也正是他那“不算偷”的“窃”和那惨无人道的毒打让他再也不能站着“排出九文大钱。”
  ……
  多么经典的语言!多么深刻的赏析!如果按照原来的思路,仅仅停留在人物描写的句子品味上,就出现不了后来的课堂亮点。正因为语文课堂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生成性,语文教学才具有艺术性。面对课堂的意外生成,教师首先要作出正确的判断,那一刻,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至为关键。其次,适时引导、调节课堂程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首流动的歌,随时都会有不确定的因素带来新的生成音符。如同人生不可没有智慧一样,课堂教学不可缺乏机智。有了课堂机智,课堂教学便会多一些灵气,多一些创造。有了课堂机智,就能提升语文教学的品位,就能铸造语文课堂中应有的生命亮色。
  刘慧芬,教师,现居浙江瑞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