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古诗文中的“石”意象

作者:柳平凡




  自然界的石,种类繁多、千奇百怪,它们构成了万千景象。石,凝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孕万物之风采,具有独特的形态、性格、作用和审美价值。中国有不少以“石”为意象的古诗文,值得认真揣摩欣赏。现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一是以石写境异。古诗文中很多奇异幽僻之地皆写到石。柳宗元伐竹取道发现的小石潭就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搖缀,参差披拂”,可见小潭的石质结构和静穆幽美的环境。李白梦游的天姥山也是“洞天石扉,訇然中开”的景象。在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写花果山有这样一段文字:“这股水乃是桥下冲贯石窍,倒挂下来遮闭门户的。桥边有花有树,乃是一座石房。房内有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中间一块石碣上,镌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个是我们安身之地。”可见即使是神秘的花果山也是石的天地、石的世界。《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景阳冈,黑旋风杀虎的沂岭都写到大青石,这些地方都是荒僻芜杂、人烟稀少、野兽出没之境。以石写境异,或许是因为石起源于洪荒,历史久远;或许是因为石遍布于山野,无远不到;或许是因为石坚硬持久,能开凿利用等,总之,石构成了古诗文中境异的重要元素。
  二是以石写形怪。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走遍了永州山水,对石有独特感受,描写得栩栩如生。他在《锢鉧潭西小丘记》中有这样的描写:“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罷之登于山。”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石的形状描摹得活灵活现,充满生机。唐代文学家元结在《右溪记》中写到石的形状有这样的文字:“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曲,不可名状。”写出了岸石或倾斜或凹陷,极不规则的特点,简直难以用语言形容。我国不少名山都以怪石闻名,像黄山就以“怪石、奇松、林海”为其特色。
  三是以石写势险。大凡险峻之地,都少不了石的身影。石就像自然界的骨骼,构成了自然界千姿百态、雄奇峻美的体形。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两岸“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的就是在三峡中航行,若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可见两岸青山的高耸陡峭,简直如同刀劈斧削,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大石侧立千丈,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描写出山石绝壁耸峙、冷清凄厉的夜景。李白在《蜀道难》描写蜀地“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飞湍瀑流争喧豗,砰崖转石万壑雷”,可见蜀道的难行,太白山的高绝,地势的奇险,让人叹为观止。徐宏祖在《游黄山记》中用“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写出了黄山的险峻难行。中国名山大川,都有无比壮美的风光,石的险峻是重要原因,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
  四是以石写景美。现代不少人喜欢石,像南京的雨花石,江苏的太湖石,溶洞的钟乳石等。公园庭院,都常用石作点缀,假山怪石,疏木瘦石等,让人仿佛置身山野。在古诗文中也常用石衬托美景,或者它本身就是一种美丽。柳宗元用“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写出了小石潭水清鱼欢的美好画面,让人心旷神怡,乐而忘忧。王维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诗句,写山间明净美好的环境。韩愈在《山石》中有“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的乐趣,忘却了人生烦恼,得到了心灵的彻底解放,他甚至想要终老山中,与山僧为伍。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写富春江美景时有这样的句子:“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作者从视觉、听觉方面写出了江水的澄澈深邃和声音的清越动听。
  五是以石写性坚。毛泽东在批评思想顽固,不肯变通的人时,把他们比喻为花岗岩的脑袋。在古代,石因为质硬性稳,不易改变,成为性坚的象征。杜甫有“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诗句,借水流而石不动的形象,说明刘备侵吴的失策,诸葛亮的遗恨;李白用“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描写石成为中流砥柱,在湍急汹涌的水流中岿然不动的坚定和顽强。石在与风云雷电的搏斗中显示出性坚,石在与激流洪水搏斗中显示出性坚,石在与时间的赛跑中显示出性坚……世上有不少的石屋、石雕、石像、石器,历经风雨沧桑而不朽,可见石的坚忍不拔。
  古诗文中大量使用石作意象,或写景,或状物,或绘形,或言志,形式多样,形神兼备,意蕴深厚,耐人回味,成为古代文明中不可忽视、极具欣赏价值的石文化。
  柳平凡,教师,现居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