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及科学引导

作者:徐 凤




  “口袋书”是一种能装在口袋里,随身携带的图书,因其方便而受到很多孩子的欢迎。长期以来,来自非正规渠道的口袋书在中小学生中一直比较泛滥,危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些书主要有五种类型:一是卡通读物,主要以盗版的日韩书为主;二是青春读物,其中不乏贴近校园生活的好作品,但大多数涉及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三是与星相有关的读物,这类图书对青少年有较大的影响;四是校园幽默读物,格调比较低下。五是有关鬼故事的读物。灰色口袋书为何受到学生的追捧?(以下是来自新闻媒体的报道)
  根据2006年06月23日的新华网一篇报道:“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于伟分析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当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都比较高,使学生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学生会寻找各种途径缓解心理压力,看口袋书从某种角度讲也是学生缓解压力的方式。”
  这里又有一篇来自武汉晨报的报道《不堪入目“垃圾书”充斥中小学生书包》:(以下来自晨报报道)
  不看“口袋书”就落伍了 “现在,我们班最流行看的书是《天使街23号》、《见习丘比特》,全班3/4的同学都在看。”10日,育才小学五年级学生吴敏告诉记者,全班52名学生,有近半同学购买了这两本书,并相互传阅。该班学生周军称,男生大多数爱看鬼故事。“越吓人越好”,是周军择书的标准。记者走访发现,多数小学高年级学生曾看过垃圾读物。丁字桥小学五年级男生王宏是租书店常客,回家途中总爱租本小本漫画,俗称口袋书。最近正在看的漫画书,内容为两个高中男生的同性恋故事。水果湖小学六年级女生孟芸受访时说,曾看过几本校园爱情小说如《代班红娘》等,女生们都在看,不看就落伍了。
  家长不出钱学生“搭伙”育才小学五年级学生杨思琦介绍,一本小说二三十元,家庭条件好的同学自己买来看,如果零花钱少,同学们就凑钱“搭伙”买。“买一本大家传看,看完后与其他同学互换,通常三四个同学一起凑钱,每人七八块左右”。(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
  这样的报道的确反映了现在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我在所教班级也进行了访谈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孩子不知道如何选择有意义的课外书籍,他们的课外书籍除了“优秀作文类的书籍”“语数同步辅导练习”外,就是上面报道中所说的那样几类口袋书,最近在我们班上的学生中比较流行的就是与星相有关的书籍、校园幽默读物以及鬼故事。这些书籍在学生中反复传阅,还有的干脆开起了鬼故事会,休息时间就围在一起讲自己从口袋书中看到的鬼故事。他们所获得的这些书籍都是从小摊小贩中获得。
  从以上报道和对学生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孩子面对着诸多“成长的烦恼”:课业负担、家长不解、老师误会、发育期的惶惑不安及成人社会的种种思想道德困扰,从心底呼唤那些用童心写就、溢满童趣的优秀出版物脱颖而出!经典名著固然值得推崇,但惟有读懂少儿心灵的本土原创图书才能真正“解渴”。通过网络,我搜索到了这些触目惊心的报道,对此,我想谈谈对于语文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引导的一点看法。
  对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学校教育应该重视起来,在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尤其是儿童文学不仅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基本内容,更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一、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根据大略的统计,在目前中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文学性教材占到85%左右,其中,除去古代诗歌,则基本上是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以及采用适合儿童的语言、艺术表现即具有儿童文学色彩的作品。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应该是优秀的作品,具备艺术性、趣味性和语文教育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可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过去过多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对人文性价值体现不多,极大地削弱了健全人的品性的养成和创造力的培养,没有抓住儿童文学的特点,相反,教育方法的不得当,使得孩子们失去了阅读的兴趣,课业负担的增加,也给口袋书的流行助了一臂之力。
  2、要从儿童文学中汲取教育思想和方法,抓住其中的感性化和趣味性。小学阶段的儿童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形象思维,感性化的儿童文学符合儿童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要采用形象、具体、直观、整体的感性化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将课内阅读与语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围绕阅读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对于故事性比较强的阅读内容,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活动。在学生当中选择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当导演,写作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编剧,由导演和编剧选择演员,并成立道具制作小组等,这样一个剧组就产生了。通过不同剧组的表演赛,让所有学生都参加到阅读实践中,因为每个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是不一样的,自己的表演就倾注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所以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对于抒情性很强的内容可以开展朗读大赛。总之,可以结合不同文本的特点,开展形式各异的阅读实践活动。
  3、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不能把优美的语言文字变得支离破碎,使文本描绘的意境面目全非。因为“文本是由审美信息构筑的艺术世界。审美信息不同于一般科学传导信息,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形式。”(摘自《文学原理新释》)审美信息是“单渠道”传递方式,比如一座风景秀丽的公园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它向人们提供的是一种审美信息,所以能给人以审美的享受。而看后向他人复述,要想把自己所得到的审美信息通过语言符号传达给别人,是十分困难的。就文学而言,从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原则上十分困难,因为它会丢掉许多异国情韵。同时它是一种形象的、感性的信息,这种信息与传递它的语言结合在一起,审美信息的意义往往是复义的,有时有挖掘不尽的含义。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句,通过语言文字直接传递给我们的是“河洲上的水鸟悦耳地鸣叫着”,从全诗看,它还暗含着男女之间美好的爱情等许多意义。
  由于文本有这样的特点,在引导学生理解时不能过于强调理性分析,而要体现出对文本的整体领悟。
  例如:在教学《春天》一课时,很多老师让引导学生理解“冰雪为什么融化”,只是从理性上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因为春天到了,天气暖了,不是真的有什么春姑娘在对冰雪说话,这是拟人的写法。”其实这是一种丰富的想象,这种科学理性的思维,否定了文学的想象和情感的逻辑。《春天》一诗表现的是大自然的生灵在春天来临的时候,因渴望生命的苏醒和发展而出现的和谐而融合的生存形态。它传达的是一种意境,用意在让读者感受大自然的生灵对春天所发出的召唤的应和。科学理性的分析,把已经优美的诗歌变成了科学知识的教学,这无异于《科学》学科的知识教学。诗歌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走进并欣赏“童话形式”和“拟人的写法”所营造出的艺术境界,这样的教学才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课外阅读的指导。
  
  学生在选择课外书籍上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误导,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孩子阅读健康的课外书籍,通过开展读书活动让阅读变得更加有乐趣,从而让学生主动拒绝不健康口袋书的入侵。
  1、建立流动的班级读书库。每位学生准备几本自己喜欢读的课外书籍(当然要经过老师的推荐),为每本书制作一张读书卡,在读书卡上写下书籍简介。同学们推荐的书籍就组成了流动读书库。在班级中共同商议借阅的注意事项,学生之间相互借阅,借阅完后要在读书卡上写下自己的读书感言,三言两语都行。课外阅读的训练不能只注重形式,方法要多样化,要让每位学生主动地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定期进行班级读书交流,以了解学生阅读的质量和进度,并进行评选,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沙龙活动。如:制作知识问答题目进行小比赛;写读后感,评出感受最深的文章等等,给学生读书展示的平台等等。
  2、开展口袋书阅读的大讨论,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辩论,让学生了解哪些是健康的绿色书籍,知道部分口袋书的危害。
  3、老师要给学生推荐书目,可以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家长要留心观察,切忌翻孩子书包,发现后可瞅准机会轻描淡写地提起这件事,并让孩子谈谈看完这类书后的读后感和收获,还可向孩子介绍自己年少时常看的书。班级博客的建立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定期在班级博客上发布阅读信息,同时也能得到师生、生生互动的效果。
  在阅读中渗透理论教学,阅读的形式的多样化一定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课堂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徐凤,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