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课堂教学结构怎样做到最优化

作者:薛树龙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是各学科中应用最广泛、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课,语文本来也应当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可是现在有不少学生却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危机”。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对语文敬而远之?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该如何来化解这一“危机”呢?古人写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我想以此来诠释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也是恰当的,而充实“猪肚”应是其关键,成功的语文课堂就应该抓住这一关键环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自主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饰好凤头 先声夺人
  
  在课堂教学这个艺术舞台上,教师如能找准切入点,适时而引,因时而动,见缝插针,给学生营造一定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良策。然而,万事开头难,如何才能使学生一下子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呢?不同的课型又该如何导入呢?
  1、诗文导入。设计导语时,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文名句,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典雅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出鲜明的抒情格调,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在讲陈观的《鹊桥仙》这节公开课时,我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在我国的爱情诗篇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譬如:唐代诗人元缜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又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另外《梅花三弄》引用的千古绝唱“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在这样氛围的渲染下,学生便深受熏陶,加深对诗的主题的理解。
  2、音乐导入。乐教是最高的教学艺术。二千年前孔子就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有乐教,才能“情动而辞发”,学生才会“乐学”,才会“披文以入情”。新教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只要教师精心准备,细心探索,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师生双方的感情渠道接通了,课堂教学情境也就得到了优化,课堂教学就会充满活力,学生才会接连不断地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故事、书画导入,都能起到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无定法,导入设计得好,它能优化知识结构,调动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挖掘学生潜能,迸发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感悟语文——我们的母语教材的魅力。
  
  二、充实猪肚 增加密度
  
  饰好“凤头”的同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重头戏还在后头,还得继续唱响。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学生的求知欲被振奋起来,此时若能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挖掘学生潜能,迸发创造性思维,自然水到渠成。
  1.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作者所具有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文本真切的美感体验就油然而生了。如教庄子的《逍遥游》,我先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想,使他们驰骋想象文中阔大而充满哲学意蕴的意境,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文中画面之美,进入情境之中了。配乐听读,调动情感。如教《春江花月夜》时为了突出本文的幽雅意境,配上《春江花月夜》清丽的民乐,随着柔和的乐韵,感受到大自然的恬静和幽雅,“如临其境”,同学们完全陶醉在作品的诗情画意中……
  2.延伸和扩展语文学习的内容。语文学科是最丰富多彩的学科。我们教学的每一节课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环”,或者说是知识网络中的一个“眼”。我们只有从这一“环”一“眼”向有关的知识面延伸和辐射,才能清晰地把握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教材只是语文基础知识的载体。学习教材的目的,无非是通过这个例子和载体,去揭示它所承载的普遍性和本质性的东西。
  以课文内容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课内、课外学习。新课标指出:“引导学生由课本向课外迁移,由课堂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迁移,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走进生活。”这是语文学习延伸和扩展的有效方法。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也可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把人生的看法、社会现象的评判、生活的喜忧、家庭的悲欢等充分表达出来。这样既可以开阔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阅读实践活动。这样就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课外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行自主学习,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
  以教材的某一类文章为基点,向同类文章扩展。这同类可以是题材的同类,可以是文体的同类,也可以是某一写法的同类。如贺知章的《咏柳》与王安石的《咏柳》题材相同,但主题完全不同;讲韩愈的《师说》、苏轼的《赤壁赋》可以扩展到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讲中国现代诗歌,可以联系到外国的诗歌,这样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既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箭双雕。
  以节选的课文为基点,向整部作品扩展。如学习了屈原的《离骚》之后,学生深深地被屈原的爱国之心所折服,此时,引导学生阅读《离骚》,使学生更加认识到屈原的遭遇的根本原因,通过扩展阅读学习屈原的优美而明丽语言,提高了语言的感悟力及表现力,同时也在阅读中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再如学习了史铁生《我与地坛》,学生对史铁生的遭遇深切同情,更被他那种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所折服,我就把全文内容向学生推介,并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课外扩展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及个人修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素质,丰富他们的文化内涵。
  以某一作家作品为基点,向介绍这位作家的传记性文字或评述性文字扩展。如学习王维诗歌,进而介绍王维进学参加科举考试之事,学生极感兴趣。便由此推荐唐薛用弱的《集异集》扩展阅读,进而扩展阅读王维的山水诗及《唐诗鉴赏辞典》中对王维山水诗的赏析文章,最后自己写出王维山水诗的特点的介绍文字或赏析片断,通过这样几个层面的扩展阅读,学生形成了能力,得到各方面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
  
  三、收好豹尾 富于探究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将要结束的时刻,老师一方面是对这节课的内容作中肯的归纳,将零散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感知及总体把握;另方面是布置课堂或课后作业,这对巩固学生知识和提升学生能力很重要。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的是繁重的课业负担,他们几乎成了看书做题的“机器人”,严重地摧残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因而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富于探究性、个性张扬的作业,同时为学生减负,这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对于这一点,我的做法是设计这两类作业:
  1、活动类作业,这类作业就是开展学生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学习语文,形成语文的综合能力。如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写一周新闻述评;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国新闻联播》《新闻报纸摘要》节目等扩大知识面;看《焦点访谈》、《东方时空》等抒发感想;收集广告语,给广告分类,给错误的广告改错,进行广告创意,设计广告语等;节假日外出游玩,观察生活,寻觅传统节日的诗情画意,写游记等。
  2、拓展性作业,就是根据所学课文向外拓展。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课前课后可让学生阅读《朱自清散文集》及其他作品,查阅朱自清其人的生平事迹,感悟朱自清的语言特色,写朱自清印象等;如学习古诗词,可让学生课外收集整理古人写的春花、春风、春雨的诗句,也可让学生扩写、改写,培养想象力。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面向全体,落实到人,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要落实这一任务,语文教师只有抓住了教学的这一关键环节,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自主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薛树龙,教师,现居广东普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