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古诗教学及审美鉴赏素质培养

作者:刘 腾




  审美感受的重要特征就在于有新鲜感,王羲之说:“群簌虽参差,适我无非新”,新鲜的感受必然带来情感的荡漾。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当人们通过感官,以心应物的时候,情感也就随之被激发起来了。诗歌的鉴赏教学无疑地具有新鲜感,下面就诗歌的鉴赏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意境一词最早是由诗人王昌龄与物境、情境并列提出来的三境之一。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意境这一范畴具体化,认为诗的极致在于“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清末民初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将此“范畴”发展为“境界”。对于中国古代艺术家来说,虚、空、远等意境是其创造的核心目标,“不为象滞”,“境在象外”始终是其终极追求。如陶渊明的诗《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于有限的自然景观中,勾勒出一幅独具特色的绘画意象,用无言的虚空境界,艺术的意境追求自然地与人生联系在一起了。从陶渊明、谢灵运到王维这些山水田园玄言派诗人,莫不如此。
  在古诗的鉴赏教学中,我认为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将学生导入意境:
  
  一、鉴赏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懂得古诗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宋代画家马远画的《寒江独钓图》画得非常特别,画家在画面上只画了垂钓者坐于一叶扁舟中,下衬几笔水纹,其余地方则留下大片空白,给人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这是以虚写实带来的艺术效果,诸如常说的“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莫不如此。诗歌的创作与绘画的道理是相通的,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实”就是景物形象,古诗中讲求的就是虚实相生,相互映衬。
  意境的虚实相生“取境法”有两条途径,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化景物为情思。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黄昏时分的景色,以空山传语,林中夕照突出它的幽静,意境空灵,兴味悠长;以隐约可闻的一丝人语反衬整个山林的万籁俱寂;以依稀可见的一抹夕照,反衬整个山林的幽暗无光,体现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的特点。
  
  二、教会学生懂得意与境浑的“情性美”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者吟咏情性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已,其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字。”“意与境浑”通俗地说就是“情景交融”。古人写诗,讲求“渗透”,即诗中不一定有直接抒情的字词,然而诗人能够凭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敏锐细腻的感受能力,善于辨认或捕捉人们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踪迹,通过典型的图景或细节的描绘,使自己或人物的真实感情像水果中的果汁一样蕴蓄在具体的形象之中。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情景渗透的好例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送别之作,落成以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酬唱。至北宋时,已被翻演成《阳关三叠》而广为流传。明代李东阳论此诗说:“后之别咏者,千言万语,殆不出其意之外。”诗的前两句布景,叙写送别的时间、地点、气候、环境氛围,“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不着别字,却将送意写尽。下联两句中“更尽”二字,很有分量,见出此前虽已多次同饮,现在依然离情难舍,“西出阳关无故人”,包蕴了对友人前路的真诚祝愿,情韵深长。
  “移情”的手法也可使“情”和“景”交融,它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使外物生命化,具有我们人的感情,从而消灭了我与物之间的距离,达到物我的同一,在物我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从有我之境而达无我之境,创作主体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
  
  三、教会学生懂得深邃悠远的“情韵美”
  
  在我国古代文论中,经常谈到“情韵”。情韵同情境、情致、情趣、意韵等相似,它在诗歌鉴赏中有重要的意义。情,强调的是诗的感情色彩;韵则强调的是诗歌的韵味。古人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
  构成诗的情韵的因素很多,首先是“意境”。诗的意境表现千姿百态,有的偏重于“形”的描绘。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有的偏重于”神“的摄取,如“绿水明秋月,南湖采白萍。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有的偏重于“情”的抒发,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有的偏重于理的隐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形、神、情、理的不同对应、渗透、交叉、重合中,给读者以无穷的情韵的享受,提供了丰富而深邃的艺术想象的空间。
  
  四、教会学生鉴赏诗歌要善于捕捉“诗眼”
  
  “诗眼”是借人眼为喻,它是诗中最能开拓题目意趣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诗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的焦点。古今诗家无不通过自己的精心构思,巧设诗眼,将自己的“立言之本意”昭示给读者。
  诗眼分为“句中眼”和“篇中眼”。
  句中眼。就是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性的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给人以鸟语花香,万象更新的春天的浓烈气氛。
  篇中眼。一般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尽扬的句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诗眼。这句子,使人们从登楼远眺的情景中激发起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这里有向上进取的精神,有高瞻远瞩的心境,也道出了要站在高处才看得远的哲理。
  
  五、要让学生懂得鉴赏诗歌的过程
  
  对诗歌的鉴赏,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也没有封闭的最终结果。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犹如意象的孕育一样,有一个由朦胧到清晰的过程。我们可以把这个接受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观、品、悟。
  “观”是指接受者透过形式符号在直观层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在教学过程中,这一步就是要让学生懂得文字符号的意义,在学生的主体意识中形成不完整或粗浅的意象。在这个阶段上,有的学生能感到美,有的则不能。梅晦庵这样评价只了解文义的谈诗者“谓公不晓文义则不得,只是不见那好处。如昔人赋梅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十四字谁人不晓得?然而前辈凭地称叹,让他形容的好,是好何?这个便是难说,须要自得他言外之意,须是看提他物事有精神方好。”故而,直观地了解诗是不够的。必须有发展,正如朱熹说:“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子,又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才好。”
  “品”是指接受者根据各自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疑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体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品的过程,是意象重建的核心过程,中国古代的理论家强调欣赏时要“知人论世”。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云:“是则不知古人也,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也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虚论其文也。”了解作品的具体创作环境,然后对古诗进行反复地吟咏、解读。在解读中体味形式的细致变化,从中获得启发。所谓“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样,诗的中心意义就逐渐发掘出来,主体意识中的意象也逐渐丰富。
  “悟”是主体对诗歌意识鉴赏渐入佳境后,终于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清雪涛说:“夫读之既熟,思之既久,神将通之,不落言诠,自明妙理。”“悟”是接受主体在意象重建中的灵感,主体的意识在“品”的过程中逐渐活跃起来,意象也一步步鲜明。终于,主体的意识在一瞬间升华为高度自由的境界。
  
  六、诗歌鉴赏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脱缰的马,出笼的鸟,可以自由自在地驰骋翱翔,而且可以无中生有,天上地下,到处纵横。美感的生动性、自由性以及那不羁的创造性,应当说来自于想象。
  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由今日长满野草的荒凉,冷落的乌衣巷,联想到昔日王、谢家族的繁华。“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飞花与梦,丝雨与愁,虽然物类不同,但在轻细这两种特征上则相似,于是激起联想。“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由柳絮、桃花而联想到薄命或轻浮,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借助于对诗歌的鉴赏,鉴赏的过程也是想象的过程。
  中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素质培养任务,当仁不让地落在语文教学身上,作为中学语文教师,要努力建造自己的审美修养结构,努力探索在语文教学中的文学鉴赏美育方式、途径、方法,努力完成素质教育任务中的“审美教育”任务。
  刘腾,教师,现居甘肃通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