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古典诗词叠字的美学效果

作者:刘福君




  一、巧用叠字增情韵。
  
  叠字可以增加诗词的音韵美和修辞美。如《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写天上的织女思念牵牛星的故事,全诗缠绵多情。由于诗中用了六个叠字,所以读起来流畅自然,很有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再看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是一首在当时就广泛传诵的名作。其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等句用了叠字,“历历”是形容汉阳树的,“萋萋”是形容芳草的,说登上黄鹤楼一看,汉阳的树木清晰在望,鹦鹉洲上的芳草浓密茂盛。全诗情味深长,意境高远,形象鲜明,格调优美。而这两个叠字是起了很好的作用的,不仅增强了诗的抒情性、形象性,也增强了诗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二、巧用叠字添情景。
  
  叠字可以使自然景物的描写更生动,更形象,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这在杜甫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如“朔风鸣淅淅,寒雨下霏霏”(《雨四首》)、“汀烟轻冉冉,竹日静晖晖”(《寒食》)、“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等等。
  对于叠字在描写自然景物上的作用,刘勰是估价很高的。他曾列举《诗经》中运用叠字描写自然景物的事例,说:“‘灼灼’状桃李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出日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咬咬’学草虫之韵”,虽是两个字,却能“以少总多”,把所要写的景物描写得“情貌无遗”。并且认为:“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
  在诗歌中,景往往与情融合在一起。而叠字有助于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如《诗经·卷耳》第一章:“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一个女子在采卷耳的时候,想起了远行的丈夫,本来她背的筐子是很容易装满的,可是她采来采去装不满,最后干脆把筐子放在大路上。为什么装不满筐呢?因为她怀念远行的丈夫,没有心思采卷耳。短短几句,既写了景,又写了情。再如《硕鼠》这首诗,每章句首都用了叠字,全诗表现了奴隶们对奴隶主的揭露和反抗。读着这首诗,在我们面前仿佛展现出一幅硕鼠贪婪掠夺、不劳而获的立体画面,又仿佛听到奴隶们发自内心的坚决要离开奴隶主到“乐土”去寻求自己的欢乐的誓言。
  
  三、巧用叠字浓情感。
  
  叠字可以使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刻。叠字不仅对诗歌的形式有作用,对诗歌的内容也有重要作用,可以深化诗中的思想感情,可以浓郁作者的情思意念。例如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此词写闺怨。词风深稳妙雅。所谓深者,就是含蓄蕴藉,婉曲幽深,耐人寻味。
  叠字用得最好,最能表现人物感情,最能为后人津津乐道的当属李清照的《声声慢》了。其词开篇就接连用七组十四个叠字,造成一种与众不同的语言风格和感情风格。七组叠字极力渲染了愁苦之情,由浅入深,声情并茂。“寻寻觅觅”,她可是在寻找什么?只是秋意寒凉?只是夫妻感情?只是国破家亡?“冷冷清清”,是因为秋凉了而冷清?是因为丈夫离自己去了,自己独在人世孤孤单单而冷清?是因为国家只剩半壁江山而冷清?“凄凄惨惨戚戚”,是因为“寻寻觅觅”也不能“寻觅”到自己所要的东西?是因为仍然“冷冷清清”而“凄凄惨惨戚戚”?或者是因为既“寻寻觅觅”又“冷冷清清”而“凄凄惨惨戚戚”?我很感慨李清照居然找到了这些极富内涵极有张力极具生动形象性的词语,而且居然全用在一起,居然用得这么的情深意浓,让后人吟诵无穷回味无穷!而且在文尾还要用上两组“点点滴滴”,意犹未尽,情犹未尽。
  刘福君,教师,现居湖北崇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