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师爱的光芒

作者:周兴杰




  “风来了,雨来了,老师捧着一颗心来了。”这是陶行知先生的诗。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从中读出了两个字:爱心。我觉得,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付出一片爱心,从而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列·尼·托尔斯泰曾说过:“如果教师只有对事业的爱,那么,他是一个好教师。如果把对教育带来的爱和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他就是个完美的教师。”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事业的基础和开始,教育的成功来源于对学生的最大热情。
  在我们每个班级里,学生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才思敏捷,一点就通;而有的学生学习热情不高,缺乏毅力,注意力不集中不肯动脑筋,对成绩持无所谓的态度。我们可以发现,后者在这种表面的背后,其内心是十分敏感的,矛盾的。其心理特点通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与经常受到挫折的矛盾等。由于每个人的气质特点不同,其心理状态又不尽相同。如果教师采取的方法不当,态度冷淡,就会产生对立型或不信任型等不良的师生关系,这样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教育教学。要想让他们敞开心扉,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就必须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爱·期望
  
  教师的期望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教师良好的期待能唤起他们的自尊心、自强心,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激励他们发奋学习,战胜困难,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人格得到充分发展。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不信任学生,不尊重学生,尤其在公共场合,哪怕是无意识地用羞辱的语言去刺激学生,其后果是严重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就失去了教育的基础和权力。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真的比其他同学进步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这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期望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要改变“朽木不可雕”的观念,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牢固树立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都能成才的坚强信念,对他们满怀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才会真正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爱好、尊重和期待,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肯定的倾向、愉快的心情,消除对教师的敌对心理,愿意对老师讲真心话,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才能油然产生。教师接受到师生良好的反馈后,他的“热情期待”再次受到强化,无意或有意地又给这些学生以更大的关怀、更多的指导,产生良性循环。在这样良好的心理氛围里就能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应,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
  
  师爱·无声
  
  人与人沟通的类型十分复杂,除了言语沟通,还有一种较重要的是身体言语沟通。身体言语沟通是指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心理学家经过严格的观察发现在人际沟通中,个人给他人留下的印象,7%取决于用词,38%取决于音质,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实现的。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身体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是无法掩饰的。我们知道,学生非常需要老师的爱,教师只有情感投入,把爱的甘泉洒向他们的心田,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引导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创设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特别是行为习惯不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表面上可能对很多事都显得满不在乎,其实内心都很脆弱、多疑、敏感。有时教师一个细微的动作可能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也可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因此在与学生交往时一定不能忽视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因为这也是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师爱·鼓励
  
  要用真诚的鼓励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给每个孩子自尊自信。教育学家指出,对于学生“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怕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而不举手或站在那里有话不敢说,那么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一次在课上与学生谈到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时,一位女学生不好意思的说:“不知为什么,哪个老师表扬我,我就感觉特别爱上哪个老师的课,不知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同学们都深有感触的说:“对!就是这个样子,我也是。”看来表扬和鼓励确实能够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与一位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聊天时,当我问到他最近学得怎么样时,他一改以往的沉默不语,自豪地说:“语文老师说我比以前有进步了。”后来经了解因为他在听写字词时,比以前有一点进步,语文老师及时鼓励了他。这小小的鼓励,对这位学生来说却是莫大的鼓舞。因此,对学生来讲,老师的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对他们的心灵都是一种安慰和激励。教师在鼓励学生的同时不但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师爱·平等
  
  空间位置结构与人际心理距离是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课堂上,教师站在台上,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形成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办公室里,老师坐着学生站着,师生间的不平等明显拉大。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他们边走边谈,也可以请他们坐下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老师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室座位的编排上,不要总是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排在前面,而应该多从全面考虑。座位的编排应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如果有条件可以将课桌排成圆形或半圆形,学生自由选择座位,与教师围坐在一起,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是在平等的对待他们。随着教育者身份的淡化和师生空间距离的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也自然缩短了。这样,在学生眼中,教师不仅是教师,更是朋友。从教师到朋友,这种距离渐渐拉近,不仅是学生所期盼的,对于教师而言,这正是走向成功教育的最好途径。
  
  师爱·心灵
  
  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对于教师来说最可以利用的也是最能利用好的便是班级。从物质环境来讲,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班级心理环境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能催人积极上进、团结,人际关系和谐。在这样的班级中,学生自然能感受到生活在班集体中的乐趣,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就会非常和谐。如果一个学生在学校、在班级找不到一点快乐,他就是再怎么努力,成绩也不会有很大提高。所以,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如此,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与老师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不断的往好的方面发展,教师的工作也就得心应手了。
  我国特级教师斯霞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做他们真正的教师。”师生之间建立的情感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师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只要教师与学生的心里相近,心灵相通,并努力做到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以顽强的毅力、耐心细致的工作,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一定会形成,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周兴杰,教师,现居湖北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