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了解作者对赏析诗歌的重要性

作者:郭能斌 郭莉敏




  在诗歌的赏析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把教师和学生当作是参与者,实际上,我们常常忽视了另一个人物——作者,尽管作者出现在教师、学生面前的仅仅是一部作品,但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往往对作者的诗歌创作有直接影响。因此,了解作者对赏析诗歌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所谓“愤怒出诗人”,诗歌本身就是作者当时心境、感情的一种表现,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经历,就会对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较直接、准确的把握,避免花较多时间像玩捉迷藏一样去揣摩作者的心态,有利于将时间放在享受作品给人的美感上。
  例如,李清照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转深挚,多有今者盛衰之愁,个人身世之悲。在初中课本中以《如梦令》(争渡,争渡)和《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为代表,两首词的感怀基调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呢?这就需要学生了解李清照前后生活经历,写前一首时,元尚未侵宋,南宋偏安一隅,李清照嫁入相府,身为贵妇,且与丈夫志趣相投,由此,这首词词风轻快,基调洋溢着愉悦,悠闲之情就比较好理解了,而《武陵春》则是金兵南侵,作者只身流落金华,加之见到丈夫赵明诚死后遗作《金石录》,睹物思人,对“物是人非”一句,就能容易明白作者的内心感受,而“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理解就不仅仅是停留在作者这个形容用得好的评价,联系她的身世,更能体会到李清照这句中包含的无尽愁苦。
  
  二、有助于对诗歌中遣词造句的品味
  
  名篇佳作,不乏用字遣词精妙的地方,诗歌也常有这些关键词大放光彩,为人津津乐道。这也是学生赏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了解作者,有助于对这些精词妙字的内涵有较深刻的体会。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于学生来讲,只知道杜甫是一个大诗人而已,不了解安史之乱中杜甫的经历,就不易理解溅、惊的用意,甚至可能有作者用错之感。这时就需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中杜甫的生活处境,与妻子分离,被羁长安,眼望繁华一时的大都会长安短短几个月里就变成一片废墟,“感时花溅泪”中的“溅”不言而喻包含作者的无限感叹了,而妻子、儿女音讯全无,生死不知更从“惊”中表现作者的担忧。
  而李清照作品中有更多这样的妙字,如《武陵春》用船“载”愁,一般学生也能说出这里用了“化虚为实”、“情感物化”的手法来表现人的内心情绪。但不了解李清照当时情况就体会不出词人当时郁闷心头、愁化不开的沉甸甸的压抑心情。了解情况,再看词,再看用字,就能产生同感,产生体会,这是所谓“知道”所不能比拟的理解境界,不了解作者,小则赏析流于浅薄,大则乃至偏差、误解。
  
  三、有助于对诗歌的再想象、再丰富
  
  好的文学作品大都能给人带来无限遐想,美的享受,诗歌在这方面更胜一筹,因为它内容的转换,情感的跳跃比别的文学形式更为自由,意象更为丰富,具有不确定性,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了解作者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发挥想象力,对作品进行再丰富、再创造。
  例如,在上冰心的诗歌《纸船》前,先让学生通过参考书、上网查询了解了冰心的家庭、童年生活,冰心对那次出国留学前与家人难以分别的文字回忆。在课堂上,学生讨论冰心为什么用纸船来表达思念之情时,作出了各种猜测:
  生1:作者在海上,纸船能漂很远,折纸飞机就不行了。
  生2:也许童年时和家人玩过纸船,在海上想起亲人,就不自觉折起纸船。
  生3:冰心小时候住在靠海的青岛,她希望总有一些纸船漂到离家不远的海边,希望碰到在海边散步的母亲或别的亲人,他们看到纸船,就会想到海上的她……
  ……
  以上是学生对冰心用纸船的种种猜测,这不一定是作者的本意,但它们来源于学生对冰心出国前在海上的情感了解;是学生对作者当时的再现,赏析出了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鉴赏诗歌,就是学习诗歌精粹的语言,从中体悟作家的风格与匠心,再从语言到意象、到意味,即深入体悟作品内在意蕴和“弦外之音”,捕捉诗人真切的思想感情及内心世界。因此,了解作者,有利于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内涵。
  
  郭能斌,郭莉敏,教师,现居湖北阳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