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语文教学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作者:夏建平




  教师引导学生既要进行知识性学习,又要进行情感性学习,要把情感因素和智力因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兴趣盎然地参与智力活动,并不失时机地把这种最初发生的愉悦的情感和认识兴趣引导到热情而紧张的追求知识、探求真理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正确方向上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呢?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友谊不但能使人走出暴风骤雨的情感世界,进入和风细雨的春天,而且能使人摆脱黑暗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进入光明与理性的思考。”作为教学对象,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具有丰富感情的人,他们的情感始终影响着学习过程,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形成学生良好和积极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大量的调查表明,大部分中学生更偏爱“理解学生心情”、“待人公平”、“幽默慈祥”这种能够沟通师生感情的“交流型”教师。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正确对待学生,营造优良的课堂气氛。课堂上教师要以亲切、热情、平等的讲授态度,生动、幽默、形象的教学语言,努力创造一个轻松、民主、舒畅的学习气氛。比如同样是否定学生的意见,直截了当地说:“你答错啦!”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如果换另一种方式说“你再想一想,等会儿再回答”。就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让他们在没有厌恶的气氛中喝下知识的“饮料”。再如,在师生共同讨论时,要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而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中,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只作为一家一言,不强加于学生,要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的意见,等等。这样,才能解除学生通常有的那种压抑感,使他们体会到,课堂是自己学习的场所,教师是可以信赖的向导。只有造成了学生心理上和谐、平衡的“向教性”,学生才会以心悦诚服的真诚态度去主动迎接老师所奉送的知识,以主体的身份去主动地接受客体的知识。这时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就会对真善美、假丑恶有共同的情感体验,“高山流水,互为之知音”。
  二、变式教学,培养情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课文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分片包干加以改造,尽可能使他们趣味化、剧目化和表演化。例如,有些说明文显然缺乏趣味性,但可改编成有趣的对话、拟人化或者自述题材的趣味性知识小品,教师只作原则的指导。学生在因文制宜的变式处理中,就会形成“愤、悱”的心理,进入最佳的情感教育境地。例如,课文《中国石拱桥》可以改编成《卢沟桥和赵州桥兄弟俩的对话》,把两座桥拟人化,两名学生各代表一方登台争论,比谁的优点多。学生在鉴赏自己的杰作时,会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必然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来实现,所以,读书是教师指导学生对精彩句子及时批注内心的体会、看法和感想就很有必要。有学生在《愚公移山》的“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增加”!的旁批处批注:年且九十的愚公率全家毕力平险,可见胸有成竹,只要具备了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任何人间困难都能克服。这掷地有声的语言必将震撼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受到高层次的熏陶,从而塑造他们崭新的人生起点。抒情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旁都可以这样处理。
  三、注意情感的感染性特点。以情动情,叫做情感的感染性。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的环境里,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使他产生同样的情感;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自己,使自己产生同样的情感。通常在课堂教学中,除知识对流一条线外,还有情感对流的一条线。良好的情绪可以加速认识活动的进程,而认识过程又能引起良好的情绪效果。教师应凭借自己的情绪色彩来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学生那由于情感输入而转换成的学习热情,又反过来激发教师的情绪。不少教师所采用的“由激发情感导入新课”,“动之以情,撩拨以扉”等教法,都是很好地利用了情感的感染性特点。他们在上课一开始就用炽热的感情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感情的共鸣,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无定法,只有教和学完美统一,学生才能不断地从心底迸发出内心的情感因素,这样才能塑造出学生美好的心灵、人格和情操。
  
  夏建平,教师,现居湖北利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