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语文课中渗透人文精神的途径

作者:何 勇




  作为母语的语文,它所承载的是民族的气脉、精神,它既有工具性,更有人文性。掌握一个词语,理解一句诗词,阅读一篇小说,都会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因此,教师只有站在文化精神平台上去教学,这文字才会有生命,一篇篇课文才会闪烁生命的光彩。精神是贯穿语文教育的灵魂。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
  一、利用教材人文成分,注重凸显人文精神。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作品,它们多是久经考验的美文华章,含有丰富的人文因素。读着一篇篇课文,我们如在品尝一道道精神美味。如《爱莲说》,我们读“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时,除了欣赏,我们更读出这些其实都是在讲做人的品质,里面干干净净,外面正大光明。联系到现实,在个人利益面前,我们做人就应该像荷花那样,守住自己的操行。学习《一碗阳春面》,在浓浓的温情中我们感受到人世间的关爱,体会到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共同去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念。
  二、鼓励阅读课外书籍,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能体验到喜悦、幸福、痛苦、忧愁等人生百味。语文教材仅是范本,我们要多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名家名作,感受书中人物在对待生死、爱情、友谊等问题上的不同选择,为高尚者歌,为卑劣者唾。《三国演义》是国人爱看爱听的长篇小说,书中的人物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等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我们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赏析他们,进而进行讨论。我想,只要言之有理,就允许各抒己见。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其独具个性的寓言、独具个性的成语,独具个性的对联艺术,独具个性的诗词曲……无一不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因素。鼓励学生走出语文课本,其实就是一种大语文。学生在宽广的语文世界里遨游、吮吸着,对真善美人生有了更高层次、更高品位的人文追求。
  三、挖掘各种信息渠道,提升学生人文品味。信息社会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唯一渠道和场所。大量报刊杂志、电视节目、网络资源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教师有意识地从中选取一些有丰富情感性和人文性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空间,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关爱他人。当“大头娃娃”出现在电视机前,学生们会同情可怜的孩子,痛斥奸商;台海局势紧张,他们会格外关注新闻,评论是否会爆发战争,两岸的百姓如何生活;连战、宋楚瑜的和平之旅、搭桥之旅,他们又会在谈论和平的可能性,谈论宽容、沟通才会双赢。日本否定侵华历史,钓鱼岛之争,会激发他们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更多更详实的史料,民族危机感急增。交通的便利,经济的富足,又使到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而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化古迹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会让他们在游览时产生祟敬之情、珍视之情,从而直接提升人文品味。
  四、精心设置话题作文,培养学生人文品质。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传递人类社会经验,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教育活动。它促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对自己、对本民族有更高的要求和责任感。在作文课堂上,我们要善于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写作实际的题目,给学生提供发挥优势、展示才能与个性的空间。如设计以“朴素”为话题的作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朴素”一词大家好像越来越陌生了,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美德是否随时代的变迁而淘汰?学生通过思考与交谈后写出自已的看法,可提高思辨能力;也可以以2008年的奥运会为话题作文,让学生试着从国家、民族发展等方面去考虑问题,认识到开放的中国已走向世界,既有民族自豪感,又有危机感,从而更好地为自己定位。总之,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人文品质提高的,能熏陶能滋养学生的作文内容我们都可让它走进课堂。
  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家园的主题。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应善于对生命个体进行点化、润泽和升华,从而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人格高尚的时代新人。
  
  何勇,教师,现居湖北建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