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绿帽子及其文化义

作者:张爱玲




  汉语中“戴绿帽子的”常指妻子与人私通的人。那么,为什么说成戴绿帽子而不是戴其他颜色的帽子表示妻子与人私通呢?对此,曾有人解释道:中国的风俗文化对服饰有很多影响。服饰在民间有许多禁忌。其中颜色禁忌就是重要一条。颜色在国人心目中有明确的象征意义。不同的颜色体现着高低贵贱、好坏吉凶。元明清时妓女多穿绿色衣服。于是,民间禁忌绿色衣帽。但是,仅仅因为妓女常穿绿色衣服,就把绿色与淫乱、私通想到一块似乎还有点勉强。试想,古代皂隶常穿黑色衣服,但我们却很少把黑色与(皂隶的)凶悍、好逢迎等联系在一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把绿色与(妓女身上的)淫乱想到一块的呢?让我们看看其他语言中的情况,或许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经查,我们发现英语中有这样的一个俗语“have a green gown”。这句话如果直译就是“有件绿袍子”。但在英语中它却是表达某女与人私通、淫乱的固定语。我们还发现,这个俗语产生的原由是最初日尔曼民族人往往在心理上把女子衣服上的绿色斑点理解成是女子与人私通、淫乱时在青草地上打滚沾的。所以,在英美——其实,在中国也是——新娘结婚时穿的婚服可以纯白(象征处女的纯洁与贞操),也可以纯红(象征喜庆、感情热烈),但却不能纯绿。据悉,只有爱尔兰的新娘出嫁时常穿绿色婚服。所以,汉族人与日尔曼民族人都把绿色与淫乱、私通联系到一起可能有共同的心理基础。很可能元明清时期的汉人看到妓女常穿绿色衣服,常穿素色衣服很少见到染出的彩色衣服的平民天真地认为妓女衣服上的绿色斑点不是染上的,而是与人私通、淫乱时在青草地上打滚沾的。至于,英语里用“绿袍子”,汉语用“绿帽子”,那是因为说英语的人认为人较少戴帽子,而穿衣服却是必不可少的;说汉语的人认为帽子位于人体的最上方,给人体造成一定的压力。所以,汉人习惯用“戴……的帽子”表示给人一定的心理感受,如“戴高帽”、“别乱扣帽子”。于是用“让某某戴绿帽子”表示让其背上妻子与人私通的包袱,形成一种心理压力。
  英语中的“green(绿色的)”还可以用在“green hand”(新手)和“green-eyed”(嫉妒的、红眼的)中。那么,这两个词(组)中“green”的“新的、生疏的、不老练的”和“嫉妒的”意思是怎么来的呢?“green hand”中的“green”和汉语中的“青年”中的“青”用法来源相似。青、绿本来都是春天草木的颜色,如:青青河畔草、红花绿叶。而春天是一年的开始,草木在这时刚刚开始生长。所以,青、绿就被用来形容人刚刚开始显示出自己的生命力,但还没有成熟。因此,英语中的“green hand”指新手;汉语中的“青年”指刚开始显示生命力的年龄段,时间上位于中年、老年前,常和“少年”连用形成“青少年”。相对于中老年来说,青少年凸显的是年轻、阅历少、处于发展成长中。“green-eyed”直译是“绿眼睛的”。那么,为什么同表示“嫉妒”,在汉语中用“红”,说成“红眼”、“红眼病”,英语中却用“绿”,说成“绿眼的”呢?对此,曾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语言的历史运用造成的。“green---eyed”源于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把妒忌描绘为绿眼睛的怪物。英语中的“green-eyed”典出莎士比亚《奥赛罗》第二幕第二场:O!beware,my lord,of jealousy.It is the green---eyed monster which doth mock. The meat it feeds on...(啊,主,你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个绿眼的妖魔,谁作了它的牺牲,就要受它的玩弄)。“green”遂有表嫉妒的意义。
  可是,我们仍然要问为什么莎士比亚没有把妒忌描绘为蓝眼睛的怪物呢?英美人不都是蓝眼睛吗?且鬼怪必定取材于生活中的人这个原型。我们认为,同表示“嫉妒”一用“红眼”,一用“绿眼”是由黄色人与白色人不同的体征决定的。嫉妒别人往往有一定的生理反映,就是在见到嫉妒对象时眼睛充血。黄种人的眼白是白色的,充血后就呈红色,所以,汉语中用“红眼(病)”表示嫉妒;白种人的眼白是蓝色的,充血后就呈绿色,所以,英语中用“绿眼睛的”表示嫉妒,因为蓝色和红色混合可以调配出绿色(在色谱上绿处于赤,即红与蓝之间)。
  无论是汉语中的“绿帽子”、“青年”,还是英语中的“green gown”、“green hand”、“green-eyed”中的绿、青等均根源于草木的颜色。这也反映了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的自然界开始,向抽象的社会、思维领域扩展。
  
  张爱玲,江苏淮阴工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