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途径

作者:黄福艳




  探究性阅读是学生在阅读中生疑,在探索研究中解疑的读书过程。它是一种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为指导,通过自主探索式学习研究活动,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索,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的学习方式,它具有自主性、问题性、创造性的特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充分感知文本,引导质疑;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养成阅读习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热情
  
  探究性阅读是以问题为学习的中心载体,学生选择或自主发现探究专题是学习的前提。依据学生阅读心理特点,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只有符合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学生才能迅速选择或进入探究状态,自主发现探究的专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旨在使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发出求知的欲望,激起探究的勇气。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热情是进行探究性阅读的前提和保障。
  教师如果能创设一个与学习内容相符合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探究氛围,将会对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马上找到提出问题的最佳切入点;也可以给出一定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使学生得到一个找到问题的的突破口,对不同的文章可通过导语、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和手段,或围绕课题的题眼,或根据学习内容,或联系生活体验,去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建立一种能激发探究性阅读的立体感悟物,作为活跃学生探究性思维的触发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形成探究意识。如有位教师教学《世间最美的坟墓》时,围绕题眼“最美”,创设这样一个探究情境:为什么说这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呢?“最美”体现在哪里?教师以这个问题作为思维的发散点,引发学生的探究好奇心。学生在反复地探究阅读中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对托尔斯泰的人格精神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拓展性的意义,思维情感和价值观同步发展。又如教学《米洛斯的维纳斯》,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设计三个问题带动学生对全文的探究:(1)维纳斯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2)如果复原双臂还会美吗?(3)如果失去的不是双臂,而是其他部位,她还会美吗?在对这三个问题的合作探究中,学生对清冈卓行的观点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评价,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教师因势利导训练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收到了良好的创新教学的效果。
  
  二、充分感知文本 引导质疑
  
  质疑是探究性阅读能力的起点,是一种在认知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思维活动。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应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养成质疑思辩的习惯。朱熹认为:“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合贯通却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就要激发有疑,而“疑”的基础是“读”,“读—疑—思”是探究性阅读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生只有充分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主动地建构意义,在体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由于学生的知识能力、阅读期待、心理积淀和文化背景等情况的诸多差异,往往抓不住探究重点,为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途径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质疑:
  (1)内容方面。可在标题、篇首、篇中、结尾等处设疑,采用初读、复读、精读、品读的方法,边读边问,先疑后读,这样有助于集中阅读的注意力,激发阅读动机和兴趣,为主动地获取信息创造条件,提高阅读能力。如看到《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自然会想到这样的问题:“忘却”和“记念”是相互矛盾的,既然是“记念”显然是不能“忘却”的,为什么要忘却呢?作者的意图究竟是什么?这是怎样的一种记念方式?这样提出疑问之后,再循着文章读下去,就会对课文表现的思想感情和谋篇布局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感受认识。
  (2)语句方面。可以探究关键词句,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如《荷塘月色》中的语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可引导学生设疑:为什么用“泻”和“浮”,改成其他词效果是否一样?这三个比喻句表达出景物的什么特点?学生通过揣摩推敲,合作交流,进一步明确词语表达的准确性,领会作者描写月光素雅、柔和、朦胧的美妙意境。
  (3)主题方面。对主题进行多元思考和深化延伸,提倡批判性阅读,引导学生不要拘泥于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及现有的认识,而是从不同的理解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多角度的理解与分析,从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特殊感悟。如《雷雨》主旨的探究,不同时代的人读出不同的新意,有的持“旧家庭的揭露和批判说”,有的持“人性的沉沦和挣扎说”,有的持“命运的神秘和不可抗拒说”。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人性、社会性、阶级性的角度,根据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提出不同的观点。
  (4)写法方面。可以探究文章的精妙写法,理解形式对内容的作用,可以在比较阅读中探究,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如通过对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的比较阅读,理解一样怀古,两种不同的情感,探究苏辛词风的异同。
  同时,在引导学生质疑时,教师还应注意及时点拨释难,使探究得以顺利进行。让学生充分发挥同桌、小组合作的作用,适时、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广泛交流,取长补短。在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标准”与“多元”的关系,对学生阅读文本产生的思维偏差要加以校正。如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有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贤慧的兰芝之所以被婆婆遣归,是因为她患了不孕症。这与文本的理解是相悖的。在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的同时,不能采用“放羊式”的教学,让学生用个体对文本解读的结果来代替文本原本的意义,应该明确:尽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但林黛玉毕竟是林黛玉,而不可能是薛宝钗。如果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没有一定的标准,让学生任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将会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
  
  三、加强课外指导 养成良好习惯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课本只是一个凭借,凭借它历练学生的读书本领。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从一到三,靠的是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本领和习惯。因此,要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辐射和延伸,让学生有足够的“大语文”储备量。如教学《范进中举》,可引导学生看《儒林外史》;教学《守财奴》,可引导学生看《人间喜剧》。学完散文单元后,可引导学生阅读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和素素、黄爱东等的“小女人散文”,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评价。由课内到课外的适当延伸,就可以激发阅读兴趣,拓宽认知思维,陶冶学生情感,养成阅读习惯。另一方面,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继续,是阅读能力的必要部分。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加强指导,纳入教学计划,不能放任自流。如每周安排一节课进行课外阅读交流,安排时间让学生介绍读过的好文章,谈读后感,做读书笔记。同时,教师要指导阅读技巧方法,并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选择空间,喜欢的多读一些,读精一些,不喜欢的可以只作浏览式阅读,或跳读、摘读。通过广泛的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思想内涵;积淀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优化言语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使学生慢慢学会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复合的思维方式,设计出由主观性问题到客观性、开放性问题,进一步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求广求深的学习思路,促进探究思维,提高阅读能力。没有从课内到课外的阅读积累,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探究性阅读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不断积累自主探究经验,形成质疑习惯,主动收集、分析资料的习惯,合作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对语文素质教育,创新阅读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黄福艳,广西钦州学院中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