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阅读教学要做到六个解放

作者:胡建亮




  人文精神产生于十四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道主义(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维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精神。现在解释为对人的理解,尊重,宽容,接纳,爱护,关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科学精神(好进心,质疑。现在解释为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宗教精神(要有一种悲天悯人情怀。现在解释为自信,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价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质更加高尚,使人的个性更加张扬。”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1.解放眼睛,就是超越单一的印刷文字符号,走向多媒体网络阅读世界,走向丰富的数字化图书馆。
  多媒体网络介入教育教学,使单一的印刷文字一统天下的局面彻底打破。如果学生现在仍只阅读文字印刷品。而不去接触先进的电子多媒体网络,阅读的效果和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这是因为多媒体网络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阅读材料,将学生需要的东西一一按要求分类整理出来。而且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为便捷的阅读方式,使学生获得更为直观如文字、声音、图像等多位一体的,具有美感享受的阅读效果。因此,应让学生超越单一的印刷文字符号,走向多媒体网络阅读世界。尽管语文课本里所选课文都是古今中外的精华,其思想和艺术都堪称典范,但由于受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很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佳作不能选进课本。学生仅读这些文章显然是不够的,还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因此,学生还得走向图书馆,尤其是现代电子、数字化图书馆,去阅读更多更好的图书,以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和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人文综合素质。
  2.解放耳朵,就是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讲授,轻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师自己的设想做出回答,本是充满思维碰撞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成了老师一个人的演出。教师按着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千万次地问”,学生猜着老师的答案踊跃地答。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大量的时间都被老师的分析琐问所挤占了,学生并没有自主阅读的时间。在新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关注的不再是学科,而是人。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人本教育”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生本教育”已经成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再以标准化的解读来规范学生的理解,而应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主张学生自我解读,读出自己的个性。例如,在讲授《童趣》一课后,我让学生谈谈对沈复的看法。许多学生都如我所料,说他是一个好玩、注意观察、想象力丰富的人,但也有少数学生却说他是一个孤独的人。我问其原因,学生回答说,因为沈复只能靠玩蚊、观察虫蚁等方法来消磨时间,却不能和同龄的小伙伴们玩耍。对他的这一与众不同的见解,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3.解放手脚,就是给学生个性思考、感悟的空间,鼓励独特的情感体验。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活动的行为。”学生并不是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他们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都会影响及至制约着他对作品的接受。“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体验、理解,才能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才能使我们的语文答案丰富多彩,才能有看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如在阅读教学中,要将感觉、领悟、欣赏、批评的权力交给阅读的主体——学生,让他们在发现、讨论、申辩中张扬个性,发现自我,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可设计适合个体学习需要的问题:你喜欢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说说你喜欢的原因。你觉得哪句诗有言外之意?蕴含怎样的哲理?说说你对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点?文中对“……的描写”,你能分别联想到什么?你觉得这篇文章(或这首诗)应该怎么读?请为文中介绍的风光编写一篇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等等。这样的问题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阅读个体差异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探究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是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4.解放嘴巴,就是让学生多进行课文朗读。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思并用的综合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句、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指导有方的朗读教学能让学生在朗读之中,认识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新课标指出:“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会。”“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如《荷塘月色》的教学,可放心大胆地从叠词的运用、语言的修饰、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来分析文章语言运用的准确、生动、形象、富有个性,而作者又是怎样运用这些语言来营造出一个幽静、朦胧、素淡的诗情画意的意境,借此传达出作者那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在一起的感情世界。同时,也应让学生反复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品语言的精巧,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感受叠词所传达出来的音韵美,体会博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所带来的情感效果,学生在不断的读,不断的体会、领悟着作者的情感,融入作品之中。
  5.解放思想,就是让学生创造性地阅读。
  创造性的阅读是审美的阅读。审美阅读的核心是引导学生体会作家对人生的思索、对人性的展示与对生命意蕴的揭示,这是文学通过悠长的时间隧道传递给我们的人文关怀。那赤壁的江月、西楼的满月、杨柳岸的残月,无不包含着对生命的吟叹;从屈原的“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再到辛弃疾的“英雄总被雨打风吹去”,我们不是领略到历代圣人贤者对生命苦短与求索不尽之间的哲学思考与困惑吗?创造性的阅读又是时代的阅读。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有一个封闭圈。这个封闭圈源自历史传统的积淀和现实权力话语的双重作用,在这个封闭圈里,编者先期规划了文本意义的圈子,教材的权威性必须得到维护,因而出现了“教材一次次变更,师生一代又一代,惟独文本意义的解释永远不变”的现象。如说《伐檀》“刺贪也”;《木兰诗》赞美“替父从军的古代英雄”;《愚公移山》讴歌“百折不挠的移山精神”,等等,这种封闭的文本意义的解释就扼杀或剥夺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的权力。社会时代是解释的起点,哲学家克罗齐说:“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对经典文本的阅读与解释,也总是从当代视界出发,并应用于实践,因为读者生活在当代,受当代思想意识和生存状态所制约,因而真正创造性的阅读应该是时代的阅读。譬如对《愚公移山》的解读,80年代的学生读到“其妻献疑、智叟问难”会认为愚公不民主,听不得不同意见;读到“寒暑易节,始一返焉”会认为速度太慢、工具落后。在当代,学生又会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提出让愚公搬家,保持生态平衡;或者开发旅游,让愚公们富起来。今日学生读《木兰诗》会提出“女权意识”,读《伐檀》会联系廉政建设。历史留存的文本,所以生命不老,就在于一代代读者读出新意。“不同的时代就有不同的哈姆雷特。”
  6.解放空间,就是不局限于课堂,教科书,以人为本,建构开放的阅读体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因此,无论教材编写得多么完备都无法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阅读需求,那么,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加强课内的阅读指导外,还必须引导学生以全面开放的眼光进行系统性的自主阅读,有意识地扩展阅读内容并力争建构一个开放的阅读体系。应该说,开放性的、系统性的自主阅读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大家认可,而且有的地方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内容本身就蕴含着人类相关生命的种种体验与思考,关联着人类生活世界的无限丰富性与复杂性。富于人文精神的阅读教学,其出发点与归结点都落在一个“人”字上,是从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又回归人的生命本体与生活世界本身的活动过程。因此,富于人文精神的阅读教学,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全丰富与自由充实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胡建亮,广东湛江特殊教育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