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五种方法

作者:石秀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要条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使学生感受到作文是“乐事”,变“老师要我写”为“我自己要写”呢?
  
  一、观察生活,唤起兴趣。
  
  无论是直接生活,还是间接生活,都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1、指定内容观察。为了便于比较同学们的观察效果,我先是指定内容,比如:观察一种自己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一周之后在班上汇报,汇报时不说出观察的是什么鸟,说出自己的观察记录让同学们猜,谁说的能让大家在最短的时间内猜出来,就说明谁观察最细致,表达最准确。
  2、不指定内容观察。经过多次的指定内容观察,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了一些观察的技巧和方法,于是我就放手让学生自选观察对象了。每两周举行一次观察汇报课,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后的收获。这样,学生也深深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五彩的,同样有许多值得写的内容,写作素材积累多了,学生作文时自然就不愁“无米下锅”了。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提高了。
  
  二、拓宽想象,诱发兴趣。
  
  教材中的课文是编者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学习能力,经过认真筛选而成,它本身就是学生习作的范例。在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只要我们仔细挖掘,有些故事情节、内容会给读者留下悬念,值得想象。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课文里写到儿子收到高尔基从远方寄来的信,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儿子给高尔基写了一封怎样的回信呢?于是我让学生以《给父亲的一封回信》为题,把握住课文主题和人物特点,将课文续写下去。这样的想象作文,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着自己的思维构想,事情的发展就会在他们的想象中延伸。
  
  三、引导积累,激发兴趣。
  
  1、从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鼓励学生多与别人交往,多参与班、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为写作文创造出第一手材料。如:新学期开始,让学生写一写新学期的打算;同学生病了,帮着写一张请假条;学校有活动,写一个通知;出现了好人好事,写一篇表扬稿,此外,提倡学生每天一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哪怕是三言两语,东西积累多了,写作时就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了。
  2、从多种渠道积累优美词、句、段、篇。我班黑板报上有一种特殊的果树——“智慧树”,上面贴满了各种自制的水果形状的小卡片,我们称其为“智慧果”。这些果子是同学们阅读课外书、报时精心摘录下的,同学们用彩笔把自己选中的优美片段、格言、古诗等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上面。每周在全班交流、学习一次,看谁采摘的“果子”既多又鲜美,那他(她)写作时就会“肚里有货”。
  
  四、以改代教,引发兴趣。
  
  1、口头练说评语。在进行作文讲评课时,我读几篇较有代表性的习作,学生听后说出自己的看法,不仅要说优点,还要说不足,如能说出怎样修改更好。一段时间后,学生有了一定基础,我就放手让他们4人小组互评并巡视指导。
  2、书面互评。经过一段时间的口头评改作文练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修改能力,这时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并同桌互评,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改,让每位学生都有一次当小老师的机会,凡为别的同学修改作文,除画出习作中的错字、病句、佳句等,最后还要写出评语。这样由优生指导带动后进生,让他们互帮互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共同提高全体学生的鉴赏水平和写作质量。
  
  五、激励为主,巩固兴趣。
  
  小学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要使作文兴趣得以巩固,教师还需对他们的成果及时、充分地加以肯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对于学生的好作文,教师可推荐到小组、班级交流,或者刊登于习作园地或向报刊推荐,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就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写作中去,作文兴趣也就会经久不衰。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到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重要性,“兴趣,是作文的先导”,无论如何,给他们创造机会,打开学生的心扉,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畅所欲言,乐于表达,学生的作文水平逐步得到了提高。
  
  石秀萍,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