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教师的写作素养与导写技能

作者:陈 严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欲其收效,欲令学生获得实益,最重要之一点在提高教师之业务水平。教师业务水平高,讲读课教得好,作文课指导得好,学生自能日进有益。”目前,农村学生写作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作文课指导得不好。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必须着力于教师写作素养的提高,着力于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技能历练。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就必须做好两件事,一是“读书”,二是“练写”。
  语文教师读书,首先要博览群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文学等等,“见多”才能“识广”。在此基础上又要“精读”,即有选择地细细品味。语文教师需要精读三部书:一部是文学类书籍,一部是教育心理学书籍,一部是贴近学生的生活书籍。读这三部书,利于教师对语言的感知和积累,利于教师对写作技巧的理解和掌握,利于教师指导学生写好作文。
  教师在博读、精读的同时,既要“博写”,又要“精写”。“博写”指教师练写各式各样的文章,如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以此掌握各类文章的基本特征,训练自己的写作思维,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为“精写”打下坚实的基础。“精写”主要指写好“下水文”。教师要写好下水文,就必须用学生的眼睛看,用学生的头脑想,用学生的语言表达。这样的“下水文”才是“源于学生生活,高于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下水文”,这样的“下水文”才能让学生产生“跳起来摘苹果”的愿望,才能显示出指导的针对性和示范性。
  提高了自身的写作素养,还不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写作教师。作为教师,“写作素养”与“指导技能”缺一不可,要二者兼得。
  (1)关注写作心理。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累,不吐不快。”儿童想“发表”,教师要抓住儿童的这一心理,要为他们提供发表的机会。学生得到发表的机会后,常常又担心自己发表得不好,引来老师和同学的讥笑。针对这种心理,老师既要宽容学生,又要鼓励学生,发现并唤醒学生自由言说的潜能,培养并鼓舞学生放胆表达的信心,支持并激励学生多用自己的手写自己的心。
  (2)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换。学生作文的难点不是“写什么”的内容问题,而是“用什么词句”写的语言问题,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到纸上时,既有错别字,又有词不达意的现象。老师要帮助他们把句子写通顺,把意思表达清楚。如果学生得到老师的赞许,他们会为此兴奋好长一段时间。这种情感体验越深刻,学生获得的写作动力就越大,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换就越顺利。
  (3)构建课堂“对话”模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达到这种目标,就有必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不同的写作目标构建灵活多样的对话模式。
  从“材料取舍”角度切入,可拟定“搜集—交流—取舍”的模式。学生写作时都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还要引导学生在“共同交流”中分析材料,让学生领悟自己占有材料的优与劣,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留取与舍弃,从而使学生对材料不再囫囵吞枣。
  从“发表”角度切入,第一学段可构建“示范—模仿—独写”的模式,第二学段可构建“话题交流—教师下水—创意表达”的模式,第三学段可构建“自由表达—相互交流—赏导评价”的模式。
  (4)落实“综合性学习”理念。“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看,学生写作,不但要学习语言文字,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而且要不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样,才能使写作能力体现出较好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此,必须落实“综合性学习”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在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把“听听、说说、读读、写写”的活动相互交错,粘合成一个整体,呈现出一个“滚雪球”式的发展过程。
  
  陈严,教师,现居甘肃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