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写作教学中如何实施感悟作文

作者:李 爽




  “感悟”即“有所感触而领悟”,本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某现象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在写作中,就是面对生活,进行深思感悟,用准确精当的文字将情感表述出来,一切能触发出写作欲望与灵感的东西都是感悟的内容。
  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并未重视这种感悟,没有把它作为思维——一种最活跃、最高质高效的创造性思维来训练,致使作文训练费时低效。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明白,实施“感悟作文”,就如同在构建作文素质教育的立体花园。
  那么,怎样引发培养作文中的感悟呢?
  
  一、生活是感悟的源泉
  
  叶老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发的哲理。比如,原本在一块方场上的一堆沙,经过一些时日,有的粘附于行人的鞋底带走了,有的陷入泥土里和泥土相混杂了。如果你感知了这样的一个生活现象,能够悟出点什么来吗?现代作家丰子恺就从中悟出了这样一个哲理:一堆沙之所以容易散失,是因为缺少约束,如果用沙袋装起来,便不会散失了。并进一步告诉人们,只有团结,才能有强大的力量,才能求得抗战的胜利,丰子恺凭着这一感悟而创作的《散失与沙袋》便蕴涵了哲理,具有了启发意义。
  
  二、知识是感悟的前提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的。
  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对于中学生来说,知识更多的是来源于书本,从大量的阅读中获取写作的素材。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我经常组织一些读书班会或专题读书沙龙,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即口头作文)。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和兴趣,提高书面作文水平。
  学生在广泛阅读中,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活跃了思维,积累了素材,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三、思维是感悟的灵魂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谁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发展他的思维能力,离开了思维,单独发展语言是不可能的。”作文中的思维具有独创性,最易引发感悟。作文中常用来引发培养感悟的思维方法有:
  
  (一)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这种思维不拘于一点一面,死守一个方向去思考,而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多方向,运用多种方法去思考。
  我曾以校门口那株“古柳”为题,让学生谈感想、说启发。学生情绪热烈,各抒己见,很多内容反映了学生的真情实感,以下所示可见一斑:
  1.这棵古柳就像一位孤独的老人,他无须讲述过去的故事,只要看见他那满是裂痕的躯体,我们就不难想象他有过怎样的沧桑。我们应该照顾好他,犹如照顾好自己的父母。
  2.谁都有花满枝头,春风得意的时候,因此即使老了,也不要颓废,哪怕只剩下了叶,再也开不了花,也应该受到赞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为什么不赶快腐朽,让新的生命繁衍起来呢?
  当然,在作文教学中,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发散得越充分、越多越好。但是,发散并不是目的,漫无边际的发散总是要加以辐合、集中的,从众多的答案中去寻找一种最有价值、最可能正确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才符合正确的立意要求。
  
  (二)集中思维法
  集中思维,有人说他是一种“淘尽黄沙始见金”的思维。要想使作文立意独特新颖,就必须使立意“正确、准确、明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
  基于此,为了提高学生感悟、分析、综合、判断能力,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集中思维训练。“拔河”是学校经常组织的课外活动,那么“拔河”最后制胜的关键是什么呢?同学们大多数认为“团结一心”是制胜的关键。我提醒同学们回想一下当时比赛的情景,结果发现了问题:拔河双方都是“团结一心”的,可总是一方获胜。由此看来,“团结一心”只是取胜的前提,不是制胜的关键。有的同学说“哪个班胖子多,哪个班就能取胜”,可各班体重相差并不悬殊,而从比赛结果来看,胖子多一点的班,名次也未必靠前。看来这个观点也不确切。我提示学生想一想当时“拉锯”的场面,并结合自己的战时体验,仔细揣摩。有的同学开始感悟到“坚持就是胜利”,“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是最后取胜的关键”。这种观点,最终被绝大多数同学接受了。
  
  (三)逆向思维法
  逆向思维,或叫“反弹琵琶”的思维,这是一种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脱离常规的思维程序。它呈现出一种跳跃、跨越、逆反的现象。有位科学家曾经说过:“用熟悉的眼光去研究熟悉的事物,常常并无发现,用陌生的眼光去研究熟悉的事物,常常会有新的突破。”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名言警句或成语典故,都富有一定的哲理性或警策性。教师如果能够对某些名言警句、成语典故加以引导、鼓励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作文时“反意”构思,那么学生就会有新的感悟。如“这山望着那山高”,本来含有贬义,是指责那些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人,也批评了那些不安于现状,好高骛远的人。教师可引导启发学生:“我们站在这山,是否应远望更高的山呢?”有一位学生敢于从新的角度进行质疑:难道“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对吗?人类不就是在不满足后不断攀登而进步的吗?因而,他以《把眼光投向高山》为题写了一篇议论文,文中对此话赋予了新意,赞扬了不断进取的精神,阐述了人类正因为不满现状,才能不断前进发展,并以鲁迅弃医从文为例,论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文章有了时代性和新意。
  在进行逆向思维时,在鼓励“大胆”创新同时,必须注意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因为,我们提倡的逆向绝不是随心所欲、盲目翻新、肆意歪曲、追求“离奇”。如把“骄兵必败”反意为“骄兵不败”,这就未免太荒谬和太强词夺理了。
  
  四、灵感是感悟的契机
  
  灵感,指作者在创作构思过程中,由于受到某种启发,突然有所领悟,文思如潮的心理现象。
  培养学生的感悟思维,关键在于要想方设法创造一种契机,一种氛围,让学生抓住稍纵即逝的灵感,点燃文章的思想闪光点。
  学了课文《伤仲永》之后,学生认识到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已有感触,教师此时何不顺势而引其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仲永泯然众人的责任在谁》,给学生制造契机,各抒己见。通过诱发灵感,思维火花的“碰撞”,学生的思路活了、广了,分析也深了。这样,学生会在思维的亢奋中不断领悟,层层深入,不断悟出新东西来。
  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人生,感悟生活,那么学生就会真正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写出更精彩的感悟作文,为作文素质教育的立体花园又增奇葩。
  
  李爽,教师,现居广东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