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大学写作中的一体两翼教学法

作者:王 倩 霍祎然




  长期以来,大学写作教学都存在着“少、慢、差、费”的弊端,教师出力不讨好,学生费时无成效。针对这种现状,几年来,我们尝试了“一体两翼”的新的写作教学方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所谓“一体两翼”就是以大学写作课堂为主体,以读书、写读书笔记和观察、写观察笔记为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的写作教学方式。
  
  一、课堂教学:大学写作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大学写作教学的主阵地,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怎么样利用这块阵地,其做法不一:有人认为主要是传授写作理论,认为写作课要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的写作理论和写作学知识,至于习作,那是学生课外练笔的事情;有人认为,写作理论与学生的写作实践关系不大,写作课只需要指导学生去写,然后给予讲评就行了,学生不需要掌握太多的写作理论,只要多练笔,写作能力自然就提高了。我们认为,以上两种观点和做法都有失偏颇。我们的做法是既要传授写作理论,还要配合理论进行系统的训练。
  首先是要传授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因为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在我国,写作得不到全社会的重视,也得不到大学和大学生的重视。笔者曾对本校的在校大学生分系别专业做过一次写作抽样调查,中文系学生的上等习作不足20%,而下等习作却将近60%,其他系别的上等习作竟然不足8%,下等习作却高达70%还多。这是一个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和警醒的大问题。概括起来,目前大学生的写作存在以下“四差”:其一是写作基本功差。大学生的习作不能很好地做到“文从字顺”;错字、别字非常普遍;标点符号不规范,要么一逗到底,要么干脆没有标点符号;行款格式不合乎体例要求;记事叙物缺乏条理性;说理议论空洞苍白,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其二是文体感差。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文体知识,当然也就没有文体意识。读别人的文章读得稀里糊涂,辨不清“体”,只看“热闹”,不知“门道”,写起文章来,也是一片茫然,难符其“格”。要么是文不对“体”,要么是“体”不符文,这样的文章不论其他方面有多少可取之处,也不能算是好文章。其三是语体感差。由于文体意识差而导致语体意识差,写文章不辨文体,不明语体,随意写来,达不到文章所应具有的功用。其四是主体感差。我们的大学生要么很少提笔写作,要么是抄袭剽窃,要么是写作普遍地缺乏个性。其表现为构思老套,题材陈旧,人云亦云,毫无创新,写一些假、大、空、废的文字垃圾,言之无“物”,言之无“我”,言之无“情”。
  针对以上“四差”,写作课堂传授有关写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就成了当务之急。对大学生来讲,多写固然必要,但不知“文体”、不顾“语体”任意而为,是达不到应有的训练效果的。学生只有懂得了有关“文体”和“语体”的理论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训练,才能达到写作训练的实效。并且对于非师范类的大学生来讲,在今后的生活中去阅读、去欣赏文学作品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带着大量的写作理论去阅读,可以事半功倍,可以获得更佳的阅读效果,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对于师范类的大学生来讲,除了需要用大量的写作理论去指导阅读实践之外,他们将来要做中学语文教师,不掌握大量的写作理论是无法去指导他们的学生的写作的。
  其次,要利用课堂有层次有序列地进行习作实践。在写作课堂这个主阵地上,既要讲授相关的写作理论知识,还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训练。按照文体的要求有序列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习作训练分审美习作和非审美习作两大类。审美习作主要指文学作品的写作。大学生有历史的使命感和社会的责任感,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独到的体验和感受,有自己的思维和审美能力,他们需要用自己的笔、用文学的手段来弘扬社会的真善美、抨击社会的假恶丑。而且,面对当前信息社会的瞬息万变,面对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面对日益严重的就业和生存的压力,大学生们不稳定的思想和不稳定的情绪,需要用文学的手段来宣泄,这就是不少大学生喜欢写一些诗歌、散文、小说的原因。审美习作的训练要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比如先让学生写一些灵活自由、抒写性灵的小散文,然后再让学生尝试写一些诗歌和短篇小说,待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定提高的时候,再让他们尝试写比较复杂的诗歌和较长的小说。
  非审美习作的训练也很重要,新闻、通讯、社会评论、学术论文、公务文书、事务文书等都是大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文体。针对学校和学校所在地所发生的新闻事实,指导学生学会迅速及时地写消息和通讯报道;针对一些现实生活当中的社会现象,指导学生学会写社会评论;针对学生的学业论文和学位论文,让学生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方法;针对学校之间的公文往来和事务往来,让学生进行公务文书和事务文书的写作。以上训练对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关心时事、进行学术研究以及顺利地胜任自己的工作都会有极大地帮助。
  总之,写作教学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从理论到实践对学生进行传授和指导。
  
  二、读书笔记:大学写作教学的拓展
  
  阅读和写作是如影随形的,阅读可以积累语言和思维的材料,具有范型的作用,阅读材料在一定意义上为写作提供了“样式”,而写作在一定意义上说则是阅读的运用,对阅读有促进和强化作用。换句话讲,读和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读和写的关系实质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是“学”和“用”的关系。学用必须一致,读写必须结合。读和写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大学写作教学的整体目标。
  为此,我们写作教研室研究制定了写作课“自主阅读”的总体目标,以及各学年段具体实施目标,分别从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量化标准四个方面加以确定。制定大学四年各学年段的读书目录,按必读书目、选读书目、参考书目三种体例研究设置,开展书目推荐工作,让学生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自主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写出读书笔记,每个学期不少于15篇,每篇不少于800字。为了辅助读书笔记的写作,我们还开展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诸如:古诗文诵读比赛;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自由论坛;读书笔记交流;辩论,演讲;原创类习作大赛,原创诗歌大赛等。
  在读书笔记的写作中,我们强调体现出自己的阅读个性。阅读个性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因为大学生有着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化阅读体验,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阅读理解。我们要求读书笔记必须读出新意,读出个性,鼓励学生从自身知识储备、情趣爱好、性格特点、阅读经历出发,不断提升自我阅读的品位,在阅读名著的时候,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能够超越前人、超越他人,读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读书笔记中抒发自我阅读体验,敢于创新,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的阅读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写作读书笔记的质量,让阅读真正服务于写作,我们制订了一系列的读书笔记奖惩措施。把写作课的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读书笔记每学期至少十五篇,每篇计1分。发现有抄袭读书笔记的行为,写作课成绩按不及格论处。
  实践的体会:
  (1)提高了大学生阅读和写作读书笔记的兴趣和能力,培养了他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这对强化阅读理解、提升阅读能力有着极大地帮助。这是中文系大学生一生安身立命之根本。
  (2)提高了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读书笔记的写作中,要字斟句酌,选择合适的词句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一方面锻炼了他们的写作基本功,做到提笔写作文从字顺;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他们的文体意识、语体意识和主体意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