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中学课文中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作者:曾 兵




  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表达真挚情感、推动情节发展、呈现内心波动、深化作品主题、展示人物性格、凸现环境特征,我们从中学语文教材中举出一些运用细节描写的例子来谈谈其艺术魅力。
  魅力之一:表达真挚情感
  一篇文章能感染读者,往往是通过真挚情感的表达,而真挚情感除了来源于亲身生活的经历外,更来源于成功的细节描写。
  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用了“蹒跚”、“慢”、“探身”、“手攀”、“上缩”、“努力”等一连串词语细细地如实描绘出父亲怎么走去,怎么探身下去,怎么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翻越月台买橘子的艰难背影。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一位慈祥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镜头,这段经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发自内心感动的细节描写,将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爱,生动真实地表达了出来,感染着读者,成为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留在心灵深处的“背影”。
  魅力之二: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怎样一步步地向前发展,方法之一就是通过细节描写。
  话剧《陈毅市长》中,一开始介绍齐仰之的家时,特别提到了墙上那醒目的字条:闲谈不得超过3分钟。这个细节的出现为下文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开始陈毅市长好不容易“破门”,又受到3分钟的限制,而后陈毅市长采用激将法迫使齐仰之“破例”,有了“3分钟”而到后来的“秉烛夜谈,三天三夜”,正是这个小小的字条而使剧情波澜起伏,故事的情节也是围绕这小小的字条来展开的。
  魅力之三:呈现内心波动
  人的言行是受内心支配的,而言谈举止又显示着内心状态,因此,通过对人物外在言谈举止的细微描写,可以表露出人物内心深处的感情波澜。
  在《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被狗咬的事件中,开始摆出一副公正执法的样子,可一听有人说狗是将军家的以后, 急得他浑身冒汗,马上就“把大衣脱下来”。脱大衣不是天气热,而是“判”错了狗而掩饰浑身燥热的胆怯心理。接着他就开始夸奖小狗,喝斥赫留金。当听巡警说狗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又穿上大衣,以遮掩他刚才辱骂了将军心中的胆怯,并进而为再次变色作准备。课文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将军大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的细节描写,让读者看到人物尴尬和恐慌的内心变化。
  再看孙犁的《荷花淀》中有这样一个情景,当水生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女人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全神贯注听丈夫讲话,才不留心手里的苇眉子,叫苇眉子划破了手,丈夫参军的消息,在她内心引起了震动,这里有“我们刚结婚,你就要去部队了”的惊愕,有她对离别的忧愁,对丈夫的牵挂,对家庭重担的担心。但女人是识大体的,她克制住自己对丈夫依恋的感情,不让这种感情过分流露出来。所以毫不声张,“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段描写中两个“细节”——震、吮,十分细小,却“无声胜有声”,生动地展现了水生嫂这时微妙的心理波动。
  魅力之四:深化作品主题
  主题是作品的灵魂,是作品中表达出来的基本意思和中心思想。好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的第三回中分四层展示范进因喜而疯的过程:第一层写昏厥。用“看”“念”“拍”“笑”写范进喜极的动作,用“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写范进昏厥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中“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第二层写疯跑。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写足了范进的疯劲。用重复的语言,写狂喜的心情。第三层写跌倒。用富有讽刺性的外貌描写,写范进一脚踹在塘里的丑态,“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第四层写疯走。“拍着笑着”的动作描写,写尽范进的疯态。几十年来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喜极而疯,从范进这逼真如画的疯态描绘里,我们不仅看到54岁的他进功名时让人寒心的情境,而且看到了作品更深刻的思想意义,那就是封建科举制度对旧中国知识分子的毒害程度,作品的主题思想在细节描绘中得到了深化。
  魅力之五:展示人物性格
  一些细小的动作、简短的话语、细微的表情,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精神风貌。
  鲁迅在《孔乙己》中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已没有资格挤进长衫客的行列,而是和短衣帮一样处于被压迫的底层,可是他又“穿着长衫”说明他还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乐意与下层人站在同一列。这句话简单清晰地勾勒出孔乙己深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的影响而自命清高的性格特征。
  鲁迅的《阿Q正传》最后一章“大团圆”中写一心要参加“革命党”的阿Q,莫明其妙地被“革命党”当作盗窃犯逮捕了,草草审讯了一通,就被判处死刑。临刑前,让目不识丁的阿Q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个圆圈,以代画押签名。鲁迅是这样描写阿Q画圆圈的动作细节的——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只是抖,于是那人将纸铺在地上,阿Q伏下去,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但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合缝,却又向外一耸,成了瓜子模样了。麻木得可悲的阿Q,明明要被送上刑场“正法”了,他却不知道自己正在走上死路!“画圆圈”明明是宣告生命的结束,他却如此虔诚、如此严肃地对待,“立志要画得圆”,“生怕被人笑话”,简直把死亡当作新的生活的开头!死的威胁没有促使他猛醒,反而在精神胜利法的深渊中陷得更深,这段动作细节描写具体形象生动地反映了阿Q的性格特点——直到死还恪守着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不仅中国作家如此,外国作家亦然。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写葛朗台死前,当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让他亲吻基督的圣像时,“他却作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个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以及他临死前对女儿欧也妮说的最后一句话,“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向我交账”。这一细节活画了这个守财奴贪婪成性,爱财如命,至死不变的拜金狂形象。
  孔乙己也好,阿Q也好,葛朗台也好,所有这些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描写,都生动传神地展示了人物性格,正是这些细节描写,使人物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形象栩栩如生;有了鲜活的人物,整篇文章就会充满生机,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魅力之六:凸现环境特征
  文章中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流露,往往要借助典型环境的描写,因此选取浸润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来描写,不仅能准确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能凸现环境特征,勾画深邃的意境,激发读者的想象,领悟文中意味,享受美的熏陶。
  《荷花淀》中,有一段写女人们到马庄探夫未遇,划船回家的细节: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地浮到水面上生长去了。这段描写,缓慢均匀的水声,鲜嫩洁白的菱角,勾画出深邃的意境,所凸现的环境特征,表现了女人们轻松的心情,自由自在,愉悦乐观,人与物和谐地融为一体。除去战争的背景,这是一幅优美的生活画卷!自然美、人性的美,在这里都一览无余。
  精彩的细节,光彩照人,让读者过目不忘。李准曾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细节可以说是构成艺术作品的细胞,正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细节为艺术作品的生命增添了不朽的魅力,因此,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抓住教材中成功的典型的细节描写,深入学习课文,感受其艺术魅力。
  
  曾兵,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