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作者:韩冬梅




  教育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优秀的教师可以造就一代英才,而不称职的教师可以扼杀一个天才。“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源源不断的水源。”“要给学生泉水,就要教给学生寻找水源的方法”,新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理念呼唤新时期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年轻语文教师,我认为要具备以下素质:
  第一、要有敬业精神,这是教语文的前提。良好的师德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身心要健康,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有爱心和很强的责任心。
  要热爱教育事业。教师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优秀的教师能塑造高尚的灵魂。要教育学生,必须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要热爱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尊重自己所教的每一位学生。
  要忠诚于教育事业。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为人师表,自己应该表里如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应该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要让学生求真,教师首先就应该是真人。
  能奉献于教育事业。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教语文不仅要授业,更要传道;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立足于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第二、要有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扎实的基本功是高质量语文教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语言的优劣、口头表达能力强弱直接影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课堂上语流的疏缓,节奏的快慢,语气的强弱,肢体表情的到位与否无不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要钻研“大纲”,吃透课本。“教学大纲”的要求是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科的“考纲”,课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语文的能力培养主要通过课本来实现。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在钻研“大纲”吃透课本的基础上,才能确定本学期、本单元、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要有组织管理、驾驭课堂的能力。学生多元性、个性的特点会在教学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因而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而且还要在课堂上随机应变,随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能力以及课堂的偶然因素不断调节教学计划、进度等。
  要不断自我加压,培养自学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呈爆炸态势增长,新时期的教师也应不断自我加压,通过自学不断扩大与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从而跟上时代潮流,使自己所授知识不老化,内容有新意。
  还要能写出下水作文,有准确的普通话;有一手好粉笔字、钢笔字和毛笔字;能熟练掌握和驾驭汉语言文字,有较深的文学功底,言传身教,现身说法比任何其他东西更能说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个普通话标准、音色纯正的语文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要求,他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模仿,苦练朗读的技巧;一个板书工整规范美观的语文教师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带出一批批“书法爱好者”来;一个教师如果诗文频频见诸报端,他无需侃侃而谈地教给学生作文的“秘诀”,也无需搜今援古地论及作文的重要性,在他周围肯定会聚集一批“文学才子”。反之,很难想象一个经常错字连篇,字迹潦草,普通话蹩脚,只会看而不会写作文的语文教师会赢得学生的敬佩,会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个非常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往讲台上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说话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再加上语言简练、准确,有条理,逻辑性强,就会为课堂提高含金量。
  第三、要更新教育思想,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形成自己的科学教育理念。
  在信息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增长大大加快,知识的老化周期变短,因此,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学生终身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未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本领,把学生培养成“信息化”的人。教师必须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
  教书要有“我”,不能老是搬用别人的。有没有主见、自己的想法、自己成熟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教书匠和教育家的区别。
  更新以“标准化”要求学生的观念。不用“唯一”的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不轻易否定学生,给学生提供宽松自由探讨的氛围,让学生敢说敢讲,参与到课堂来,发挥他们的才智、想象,走向真正的素质教育。
  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树立牢固的素质教育观念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方向,亦是归宿。
  第四、掌握文化背景、拓展学术视野。掌握中国文化、中国语文教育宏阔而深渊的背景,是教师具有深厚的语文教育素质和今后持续发展的后劲。贴近时代,追踪热点,关注现实,了解学科的宽广视野和前沿知识以及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指导方向。
  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要掌握中国文化,就要广泛涉猎历史、哲学、美学甚至自然科学,以此来充实自身。博览博学并不等于荒废自身的专业教学,我们要的是科学地看待专业知识和边缘学科知识,在更高的层次上,用新的理论、新的角度、新的方法和手段去掌握中国的文化,提高学科专业知识,从而使教学更具有文化内涵。文化内涵丰厚,上课就会得心应手,语文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
  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学会一两门外语并做语言兼职工作。现代社会分工更加突出,语文教师若兼任与语文相关的职业将有利于教师走出学校,同时又把校外知识带入校园。
  第五、大胆教改,敢于创新。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努力探索适应新时期的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是当前对语文教师素质要求的关键。
  有了扎实的基本功,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上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老师的本领变成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创造力是新形势下教师应具备的可贵品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使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力得到充分开发,要求教师首先是创造型人才。创新就是摒弃陈旧的、过时的传统的语文教法,敢想敢说敢做,不被传统所束缚。
  读书是培养教师创造力的最佳途径。读书不仅为创造提供原材料,而且能启发语文教师创造的灵感。只有读书,才能在教育与继续教育的链节上永不落伍;只有读书,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有创造精神的学者,而不仅仅是一名“教书匠”。可以说,语文教师谁学会读书,谁就掌握了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我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我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我们的态度只能是扬弃,在继承的基础上革新创造。必须针对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之进行大胆的改造,分离出符合自己的切实的教学模式。但这个教学模式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条件的变化,也是要改变的,以求得另一个崭新的教学模式的成立,大胆的革新和创造始终贯穿其中,而且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红火有生气,常上常新。
  第六、要有合作意识。老带新,新促老,共同提高。教语文比教其它学科更难以速成。年轻教师应该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广泛听课。在教学中避免重复老教师走过的弯路。学百家之长,走自己的路。老教师也要学习青年教师的长处。
  集体备课的过程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优势。不能也没有必要把课上成一个模式,备课只能大体统一。
  此外,教师要有竞争意识,现代社会是人才竞争的社会,教师若不在竞争中发展就会在竞争中下岗。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做互动教学中的高手。加强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社会各界人士之间的交流活动,要有过人的教学机智,思维敏捷,幽默风趣。
  新时期语文教师应具备较全面的能力和素质,教师是教育者同时也是被教育者,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语文教学的改革,未来教育的发展对语文教师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浇灌语文沃土需要全体语文教师队伍协同作战、携手共进,只要我们去努力,去感悟,去积淀,我们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韩冬梅,黑龙江佳木斯师范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