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王安忆《长恨歌》品析

作者:张春玲 徐建华




  王安忆的小说是属于上海的,而上海是女性的,阴柔的。
  在《长恨歌》中,她对上海的观察和描述细致得让人惊诧,层层叠叠杂乱无章的东西被她说得淋漓尽致。她就像是当着你的面作画,一层层铺陈开来,过程长的让你有些烦,可渐渐的你就看进去了,原来这些层次是必须的,是实事求是的。在一丝不苟的描摹下,故事才有了发生的布景……繁华与破败并存的上海,飘着万国旗的小巷,幽雅的淮海路,高高的法国梧桐,患得患失的少女情怀,飘忽难测变化万千的女人心,喧嚣的家家户户,昏暗的灯光,黑影中依稀闪烁的窥视的眼睛……人物终于出场了,王琦瑶是个典型的上海女儿。
  这个故事使我们能够了解到许多关于旧上海的情况。从王琦瑶命运的变迁看到上海在时代中的变迁。
  40年代的上海也就是王琦瑶被评为“三小姐”的那个时代的上海了,四处蠢蠢欲动。
  蠢蠢欲动的是人心,渐渐地吸引了些许外来的新东西,变得大都市化起来了。这里面的灯红酒绿,这里面的繁华奢侈,是浓墨重彩的。杂志刚成为时兴,杂志上的人物便成了小名人。
  “上海小姐”的竞选见的也是人观念的变化。守旧似乎已被遗弃,新世界里到处生机勃勃。吸引人的东西太多,新鲜的事物太多,弄的人人都想去尝试。这40年代的上海,刚刚对美有了新的审视。它们认为美的东西就要公诸于世,让大家一同分享。于是那交际花呀的也就多了起来。
  40年代的上海,是丝毫美都无法掩饰的上海。这是繁华中心的上海。
  五六十年代的上海,是停滞在旧上海的阴霾下的上海,也是悄悄向前行走的上海。六七十年代的上海似乎有些偃旗息鼓。
  接着便是80年代的上海,是薇薇时代的上海。这时候的上海,与国际接轨了。大街小巷的潮流,还有赌钱炒股的诈骗,都显得那么明目张胆。80年代的上海,是接近新时代的上海。这上海的历史很长,很长,这上海的经历很多,很多,这上海的发展很快,很快。鸽子们一代接一代不断地繁衍,只有它们是不变的。
  故事的情节是对旧上海的反映,有弄堂,有流言,有闺阁,有邬桥。它既是写一个女人的一生,也是写40年代到80年代上海的一生。这本书是家常里的一点离奇,也是离奇里的一点家常。
  《长恨歌》的语言朴实而多彩丰富,感性而理智。似乎每一句描写都是客观的,每一个字词都是随意的,每一份情感都是鲜活灵感迸发的。所以这文字,让我印象深刻,同时颇为欣赏。
  同时,王安忆写文章总是会用许许多多连在一起的比喻来诠释同一种事物,就像是要把这些喻体中所有的相似点都据为己有似的。似乎神不知鬼不觉的字里行间便蹿出一排比喻。
  王安忆的小说是有痕迹的。她的笔触怎么看怎么有张爱玲的味道。也许这味道是上海的,而不是某个人的。我于是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曹七巧,想起了白流苏……一样的城市,一样的情怀,一样的贴心。但读着张爱玲笔下女人的命运,往往觉得心凉,甚至恨,她带着嘲讽地让现实的丑陋与残酷在你面前展露得透彻清晰,女人们在这样的现实面前都是可怜的,无助的。而《长恨歌》中,也是展露现实,现实是不美好,但王琦瑶一生,步步又都是有她自己的选择和把握的。对错不好说,可怜是不可怜的,甚至也不可叹,却是一段精彩的故事,交织着个人的命运沉浮和上海这城市的时代变迁。
  王安忆是聪明的。《长恨歌》从头到尾的感情纠葛,让我以为她会与王琦瑶就这样纠缠到底,最后死于情人之手。可她不,还是那句最俗的“活着”——最终人为财死。本是个凄惨哀艳的言情小说,最后的一笔归了根,归了土,还王琦瑶个完整的人生,也还读者个恍然大悟的感受。这就是人生,没有道理可寻的,除了揪心揪肺的恩爱缠绵,更多的是一天天柴米油盐的琐碎,为生活奔命的挣扎。
  记得王安忆曾在悼念巴金时说过类似这样的话,当年是巴金等人为鲁迅先生扶柩,如今我辈安可为巴老执绋,是不知能否达到前辈成就,延续文坛繁荣的意思。现在我觉得她还是有点谦虚了。作家的视野和角度,是与其所处的时代相关的,王安忆的风格和主题,是符合她的时代的,是书写了她的时代的。
  
  张春玲,徐建华,河北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