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满江红·金陵怀古》的吊古情怀

作者:龚贤武




  在元代,有很多少数民族作家加入到汉文写作的队伍中来,不仅文字是汉文的,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也多有汉民族的特点。这些作家中,有的成果颇丰,风格也能自成一派,萨都剌便是其中突出的一位。
  萨都剌是元代后期的作家,其生卒年不很确定,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人,一说蒙古族人。萨都剌出生军勋世家,其出生地在雁门(今山西代县)。他在青年时期曾奔波吴、楚,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中进士,累官御史。萨都剌为官清正,曾有发廪赈灾、救助难民、禁止巫蛊、移风易俗等政绩。
  他虽是少数民族人,但长期受汉族文化的熏染,具有深厚的汉族文化修养。同时,萨都剌是一个乐天派。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他都能保持宁静而泰然处之。他的这种生活态度和人生观直接影响到他的诗词创作。他的绝大部分诗篇都流露出热爱生活的乐观情思。他第一次走进官场的地方正是他曾因经商而到过的镇江,作为官员的他和往日一样,流连山水胜景,登北固楼,游鹤林寺,寻僧访道,饮酒赋诗,萨都剌厌恶俗吏生活,而要做一个诗人。他性喜山水,“凡所巡览,悉形诸咏歌”,其山水诗颇见功力。萨都剌游宦多年,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山水诗富有生活实感,描写细腻,贴切入微,间或也有豪迈奔放之作。
  在诗歌技巧上,萨都剌继承了唐、宋诗歌的某些手法,又能创造独特的风格特点。他善于截取平淡的生活片断,铸成韵味悠远的意境,如他的《秋词》、《京城立春》等,能烘托出特定的情景,构成饶有兴味的意境。其诗歌创作常常能作到层层深入,凝练简洁,如“百年诗句里,三国酒杯间”,“千古风光鬓边白,六朝山色马头青”等,言简意赅,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萨都剌还善于在诗歌里创造新颖生动的形象,化静为动,化平淡为神奇,如“一山如龙入云起,一山化作长江流”,“云孙捧出南簸箕,月姊春来北斗量”等句即是如此。更为特别的是,萨都剌有时在诗歌里,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嗅觉形象等连通使用,互相比喻,给人以目眩神离,神奇非凡之感,如“市声到海迷红雾,花气涨天成云彩”,“乌鹊横桥秋有影,银河垂地夜无波”等。
  萨都剌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他也填词,其词作虽然不多,但颇有影响,曾被誉为“一代词人之冠”,他的词常能在前人已写过的题材中,创造出别一种韵味,《满江红·金陵怀古》便是这样的一首词作。
  《满江红·金陵怀古》
  六代繁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这首词分上下两片。上片起首写繁华的景象如春光般消失得无声无息,带有沉重的怀古情绪,定下全篇感伤的基调。“空怅望”三句写今昔对比,承接上文而抒发感慨,当年的山川依旧在眼前,但人事变迁,已不似往日的繁盛,可谓“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感慨万千。接下来的“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系化用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这里的“乌衣巷口”,这里似曾相识的燕子,将作者的思绪带到王谢家族兴盛之时,进一步将寥落与繁华进行了对比。“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也是化用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一句,这既是写眼前之实景,又熔铸了刘禹锡诗歌的意境,情绪惆怅、孤寂,所写之景色调暗淡,一个“急”字既烘托出夜深的静谧氛围,又形象刻画出潮水寂寞而又不甘寂寞的情状,表现出作者的心绪也如这潮水一般地澎湃。
  下片“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四句,在上片情绪积累的基础上,作者情感迸发,直白的语言,短促的句子正表现了情绪的激越。作者情感的起伏在这里达到了高潮。接下来,词人以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秋露等意象渲染气氛,寄托情思,构成一幅意境深远而悲凉的残秋图。而“玉树歌残秋露冷”两句写景兼咏事。“玉树”指南朝陈后主所制艳曲《玉树后庭花》,历来被认为是亡国之音;胭脂井即陈朝的景阳宫井,隋军攻陷建康时,陈后主与宠妃张丽华、孔贵嫔躲入此井中,被隋军活捉。这里运用陈后主由盛到衰的典故,表现了人事的变化无常,荣华富贵终不能长久。最后三句,“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结合上文,透露出强烈的虚无与悲哀。
  整首词通过山川风物依旧而六朝繁华不再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怀古感慨。全篇从“六代”入笔,但涵盖面又不仅仅是一个时期、一个地域。作者意在慨叹繁华易逝、富贵不能常有,包含着作者深沉强烈的人生历史感受,是对人生易逝、贵贱无常的感叹,也是对千古兴亡、古今沧桑巨变的概括。阅读这篇作品,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份昔荣今衰的悲情,它又超越了一己之感伤、一时之哀叹,使作品的主题负载着超越时空的永恒的意义。
  艺术手法上突出的特点,是作者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句和典故,而又点化自然,不露痕迹。象“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化用后并不显得生搬硬套、游离词外,而能与整首词的意境融合,浑然天成,且糅入了新意。“听夜深”三句也是如此,在化用之中迸发真情,使作品的怀古感慨在积淀的历史中变得更加深沉和悠远。“玉树歌残秋露冷”两句运用陈后主一盛一衰的典故,与整首词物是人非、往事已休、抚今追昔的感慨意脉相通,用在作品中,自然贴切、意味深长。
  全篇融情于景,构成深沉苍凉的意境。作者有时直抒胸臆,如“思往事,愁如织”一句,更多的是在写景时将情感巧妙地熔铸其中,如“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一句,写寂寞的金陵古城,在夜空下被长江的春潮拍击着的景象,寓含了作者孤寂惆怅而又焦躁的情绪。在下片里,作者寄托情思于荒凉的意象,这里情与景的融合构成了词作令人低徊的意境,给人以情绪上的强烈的感染。
  作者写“金陵怀古”同一题材的,还有一首《念奴娇·登石头城》: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栌,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两篇作品对照欣赏,更能加深我们对萨都剌词作的理解。这一首《念奴娇》,写作者登上古石头城的所见所感。同《满江红·金陵怀古》一样,作者抒发的是一种抚今追昔的感慨。上片写雄奇壮丽的六朝故都和恢弘悲壮的历史,下片极力渲染冷落荒凉的气氛。作者将历史感慨与眼前景象融合在一起,体现对历史和人生的沉思与领悟,同样咏出风云易散、青山常在的无限喟叹。
  金陵在历史上有多个王朝在此定都,然而好景不长,这些王朝多以短命告终。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文人墨客总爱在这里抒发他们的感慨。李白曾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刘禹锡有《金陵五题》、杜牧抒写了《泊秦淮》、王安石创作了《桂枝香·金陵怀古》等,这都是以“金陵怀古”为题旨的名篇佳作,而萨都剌能在名篇之林中,异军突起,以深沉强烈的人生历史感受,又创造出两首佳作,显示了他非凡的文学才华。
  
  参考文献:
  1.周双利.萨都剌.中华书局.1993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龚贤武,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