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背影》深处是精神

作者:王瑞法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也是叙事散文中的经典。读者之所以喜读这篇作品,最主要的是该作品描述再现了人世间至真至纯的父子亲情;读者之所以感伤这篇作品,最主要的是该作品逼真还原出当时当世的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浓浓的落寞与悲凉。然而朱自清的创作本意中似乎还有更深层次的意蕴,否则《背影》何以能成为诠释不尽的经典作品?《背影》潜在的深层意蕴是什么?
  
  一、为什么用“背影”来命名?
  
  一般而言,文章的题目和文章的内容之间存在着拆解不开的谐调关系。朱自清选择“背影”来作为叙事散文的名字,这有什么深意呢?“背影”肯定是父亲的“背影”,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该篇叙事散文的故事主角是朱自清的父亲,同样也证明了朱自清在叙事散文的故事中是一个观察者、感受者和思考者;“背影”肯定是父亲离去的身影,毫不隐瞒地印证了朱自清看到的是父亲渐去渐远的身影,同样也传达了朱自清对父亲的依恋珍惜之情;“背影”肯定是父亲活动的身影,毫不掩饰地诠释着朱自清对父亲活动身影的真诚感悟,同样也暗示了父亲的“背影”可能在朱自清精神深处留下难以抹去的阴影。
  所以,朱自清以“背影”来简约地为文章命名,既点出了文章的体裁是叙事兼言情的散文,也点出了文章中谁是故事的主角和谁对故事本身产生了浓浓的感伤;既点出了朱自清对父亲的观察角度,也点出了父亲如何在行动;既点出了父亲“背影”行动的善良动机,也点出了朱自清对父亲“背影”的善意理解。作家之命名可谓用心良苦,否则不足以浓缩文章的真精神,也不足以对读者阅读该散文产生心灵上的暗示。
  
  二、为什么重复述说“背影”
  
  朱自清撰写《背影》时,曾在文中五次点明“背影”,作者借助这“背影”的重复述说想向读者倾吐什么思想感情呢?
  第一次“背影”的出现处是标题,隐约地向读者暗示出父亲才是叙事散文的真正主角,隐约地向读者透露出自己是对“背影”的观察角度和感受角度。第二次“背影”的出现处在文章开端,作者开门见山交待出“背影”产生的具体时间和具体影响,“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就是明证。第三次“背影”的出现处在文中精彩而又感人的细节中,朱自清用笔墨再现了自己目睹父亲背影的全过程,朱自清真实翔实地记录了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程度和坚毅努力。第四次“背影”的出现处在主体故事的终结处,当朱自清目送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背影”意味着现实故事的中止。第五次“背影”出现在文尾,朱自清观信之后,忍不住在记忆深处浮现了“那胖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显然是朱自清“恋父情结”的自然涌出,也难怪作者感叹道:“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作者之所以从标题到开端、高潮、结局、尾声不厌其烦地重复“背影”,似乎这“背影”构成了作者终身难忘的生活图景,这难道暗藏了作者既想写出又不忍说破的思想感情吗?作者安排这五次“背影”用笔程度不同,其实作者真正浓墨重彩地勾勒的那一处“背影”恰是父亲买橘子时攀爬月台的艰难场面,该场面是那样地笨拙和不甚雅观,然而对作者而言却是最完美的生活图画。
  该图画除逼真传达出父亲对朱自清的真诚爱意外,还见证出父亲刚毅不屈的个性与精神。这种个性、精神和人格力量源于父亲的所作所为,对朱自清心灵深处产生震颤,不仅轰毁了既往对父亲的各种成见和不满,而且还在朱自清的精神上树起真正的高标。所以,朱自清不由自主地佩服自己的父亲,说“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所以,朱自清内心深处形成了贯穿自己一生的特立独行;所以,朱自清在为人和为文上形成了洁身自好、傲岸不屈的个性。这些或许是朱自清多次重复那无法忘怀的“背影”的真正原因吧!当然,朱自清对“背影”是充满感激之情的,是充满理解之情的,是流淌着感恩报答之情的,文中多次自述观背影而流泪就是最好的证明。
  
  三、“背影”深处见精神
  
  小而言之,《背影》一文是烛照父亲的善良之心;大而言之,《背影》一文是作者人格的刻意写真。“背影”浮现的是表象,“背影”潜伏的是精神。
  作者为什么不正面地描写父亲的形象?可以说父亲正面的形象绝对没有父亲“背影”形象那么完美;作者为什么不正面表扬肯定父亲的言语?可以说文本中出现的六次关怀的话语远不如父亲“背影”付诸行动那么完美;作者为什么最初对父亲没有心心相印的好感与印象?可以说父亲的“背影”本身修正了父亲在作者心中的形象与位置;作者为什么多次出现流泪?可以说对父亲的“背影”充满忏悔与感激。
  因此,《背影》绝非一般意义的叙事散文,也绝非一般意义的抒情散文。《背影》的真正美妙处在于精神。该精神的显现必须借助于“背影”,也只能借助于“背影”。没有父亲的“背影”,作者自己的人格的形成是难以说起的,作者自己的傲岸不屈的个性是难以言明的,作者自己倡导的清洁自许、坚毅不屈的文风质地是难以交待其出处的。
  以此说来,《背影》不专为叙事,也不专为抒情。更有言志之品格,兼有明道之风度。作者无论在叙事散文上,或在状物散文上,都主张以含蓄蕴藉为文章底色,都主张以形象传神为文章骨胳,而这些目标的实现又恰离不开“背影”的行动自身。所以,文章的教化意义是那么顺理成章又不露痕迹;文章的风化作用是那么潜移默化又体贴入微。
  
  四、“背影”深处有批判
  
  如果从《背影》的张扬精神来看,父亲的“背影”对朱自清而言是一种人格与精神上的感召,对读者而言是一种人格与精神上的感动与洗礼;如果从朱自清自身的解剖自己扪心自省来看,这“背影”又恰是对朱自清本人的人格与精神上的批判,对读者而言是一种人格与精神上的警示和提醒。
  当朱自清归家奔丧看见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和想起祖母时,流下了成年人止不住的眼泪,父亲那“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话语对作者而言是一种善意规劝与安慰,也是一种婉曲含蓄的批评与提醒,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出那种对坚毅性格的期待,可以从中体味到那种对怯懦柔弱性格的否定。当父亲本已说定不亲自送,但又怕茶店陪同不妥帖,那“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的话语对作者而言是一种警告,对社会而言是一种对虚伪的人际关系的婉讽,对读者而言是一种重塑新型人际关系的启蒙。当作者嫌弃自己的父亲,“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这无疑是对自己那乡村故情背叛的批判,无疑是对自己同父亲身心距离的批评。作者同乡村、同父亲的距离之大,连作者本人都毫无察觉,只有通过父亲“背影”的切身行动来进行精神上的震动。
  应该承认,这次精神上的震动来得是十分及时的,这有利于奠定作者今后的为人和为文的正确道路。也应该承认,这种精神上的震动对读者而言也是十分有益的,这有助于刺激并激活读者应该坚持的良知与理性。所以,《背影》从精神深处上剖析,对作者本人是一次精神批判,对读者而言也是一次婉转曲折的精神批判。从作者本意来说,前一种批判是重心,因为作者惟有严格解剖反省自己,才有可能直面剖析世人。
  总而言之,《背影》的确是质朴感人、哲理甚深的经典作品。从作者的命名安排上,从作者对“背影”的多次重复上,从《背影》的深层意蕴上,从《背影》昭显的批判意义上,我们可以感受体验出真正文人的人格与操守,可以触摸到真正文人的良心与良性,可以把握到真正文人的思想与情怀。《背影》留给读者的是阅读心智的自由与轻松,但却是话题沉重的精神文化的传承。往事如烟,时光匆匆,看得见的是“背影”,追赶不上的是精神。
  
  王瑞法,河南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