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文言文教学意义微探

作者:范艳荣 万全红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是它,使我们这个幅员辽阔、方言复杂的多民族国家在书面语言上取得了统一;是它,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使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得以传承下来。
  如今,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文言文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今天,让我们关注的是:文言文的学习和教学还有没有意义?其价值何在?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认为:文言文仍然需要学。学习文言文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功能——文化价值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五千多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除科技之外,在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历史、教育、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军事等各个领域,我们的祖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得到完整而有序的保存,靠的就是文言。在这座由文言的“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有人说,掌握祖国的语言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去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了解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这就是文言文教学的认识功能。也许有人会认为古与今的隔膜太厚,殊不知只有认识了昨天和今天,才能真正懂得今天、开创明天。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抛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正是他们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学者尚且如此呼吁,那么中国人自己该作何感想呢?应该认识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是获得精神熏陶的一剂良方,是抵御当今不良风气侵袭的一道屏障。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谆谆教导后生学者求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在《训俭示康》里,司马光告诫后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今天读来,仍然是字字千钧。可以说,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其中熔铸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三、发展功能——艺术价值
  
  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学者对“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古代汉语常用字表”进行了研究(前者是现代汉语3755个一级字,后者是1086个古代汉语常用字)。通过比较发现,有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可以在现代汉语一级字表中找到,占到古汉语常用字的92%;另外84个古汉语常用字中也有82个可以在现代汉语4500个常用字表和6196个《印刷通用汉字字行表》中找到。可见,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具体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1.以单音节词的形式得以沿用。这大多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如“日、月、山、水”等。这就使汉语系统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
  2.(词素)保留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和多音节词语中。如“目”字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单用了,但在“目标、目录、目前、目光、目击、目送”等双音节词中还保存着。这一方面说明文字的适应性强,可以不断地组合成词,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汉语词汇双音化和复合化的趋势。
  3.保存在由古代俗语、谚语、警句中的成分压缩凝结而成的“成语”中。还以“目”为例,可以在“目不交睫、目不暇接、目不窥园、目不识丁、目空一切”等成语中看到它的影子。可以说,成语在古今汉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以上这些对我们的启示是:学习汉语不能无视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言文的教学可以收到探本溯源之效,察古知今,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现代汉语。另一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克服“语言断层现象”。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
  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众多诗文堪称精品,它们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在写作方法、艺术技巧和文风教育等方面,无不影响着后学者。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
  因此我呼吁:让下一代多读点儿文言吧,多读读司马迁的《史记》,多读读韩愈、柳宗元的古文,多读读李白的诗、东坡的词……让文言文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更多的去了解我们的历史,感受我们民族特殊的文化心态,审美情趣,让文言文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一块闪亮基石。
  
  范艳荣,万全红,教师,现居湖北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