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散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艺术体现

作者:卢建飞




  散文是眼下很时兴的文体,而我国又是散文大国。语文新教材相应地增加了散文篇目。语文教师在散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丰富的内在感情,引领学生探寻散文教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规律。
  
  一、以精美巧妙的导入设计引生动情
  
  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动力”和“能源”。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好导入,酝酿出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感氛围,从而诱发学生开掘情感的源流。
  导入,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是散文教学的“定调”。与文章感情基调和谐一致的“入境动情”的导入能一下子捉住学生,带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奠定情感基调,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相交融,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学习中去。契可夫也曾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不同的散文有着不同的主题内容、感情基调和写作对象,在设计导入语时,就应采取不同的方式。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是表达乡思主题的,那么就可以从“乡思”入手。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乡情、乡思、乡愁,是艺术作品经久不衰的主题,每一个善良的人都热爱自己的故乡,每一个远离故土的游子都无一例外地思念自己的故乡。故乡的山川草木、虫鱼鸟兽、风土乡音、人情变故……曾牵动多少游子的心,幻作多少思乡的梦。李白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柳宗元咏:‘化得身千亿,散上峰顶望故乡’;贺知章感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余光中吟唱:‘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现代作家黄河浪先生则由住所附近的榕树引发了无尽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故乡的榕树》。”于是学生就带着对故乡的怀念进入了课文的学习,对文章的理解与学习由于情感的共鸣而变得简单有效。
  
  二、以感情充沛的课文范读引生入境
  
  欣赏抒情色彩很强烈的散文须得“歌之抑扬”,“以吾身入乎其中”,方能识其真味。而教师的范读,对于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范读时要激情充沛,抑扬顿挫,用心传达作者细微的感情变化。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范读时才能再现出课文的意境和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起到以情动人、引生入“境”的效果。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材料,伴随着心智活动和情感的投入,情绪会被深深感染。而学生感情随着教师范读的节奏和韵律起伏跌宕,就如朱光潜先生说的“从字句抓住节奏,从声音节奏中捉住情趣、气势、神韵”。对于抒情性极浓的散文,教师还可以借助音乐作为范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读。
  范读时应根据散文不同的风格类型,确定不同的范读风格,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清丽婉约型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语调应轻柔、舒缓,营造一种淡远而幽雅的氛围。活泼明丽型的散文,如朱自清的《绿》、碧野的《天山景物记》,语调应活泼欢快、热情洋溢,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慷慨悲壮型的散文,如鲁讯的《记念刘和珍君》,语调应沉痛激愤,造成一种慷慨悲歌的气氛。
  
  三、以抓文眼为主线引生懂理
  
  散文的文眼是作者特意在文中安设的,它一方面点明或暗示主题思想,一方面是全文脉络的焦点,是散文“形散”的各部分“神聚”的“聚合点”。有了文眼,形似散乱的题材,就集中地显现出“神”来。因此,指导学生找准“文眼”、抓住“文眼”解读文本也就成了散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教师要善于发挥自身主导作用,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提挈全文,统领整篇。
  《风景谈》中那些画龙点睛的议论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认识,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起着揭示全篇题旨的作用。如作者在描述了第一幅画面之后写道:“这里是大自然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作者在这里提出了风景就是自然环境加上人的活动,这便是全篇的“文眼”。
  教师在指导学生找出“文眼”后,还必须再从这个“文眼”看整篇文章布局,看作者如何以这个“文眼”为支撑点,架起整篇散文的轮廓、骨架,完成作者的构思意图,使学生在写作上有所收益。这样从散文文眼入手,把握文章结构,使学生掌握散文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四、从领会意境入手引生会想
  
  散文的意境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的描绘熔铸在作品中所引起读者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指导学生理解、领会散文意境,同样是散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境”中体会“形”,从“形”中感受“美”,进而从“美”中产生“情”。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施展他们的联想和想象力,从而使他们的创造意识、创造个性、鉴赏能力逐步提升。
  从领会意境入手,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散文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过去积累的知识,进而启迪他们联想、想象,以便使他们能深刻地领会散文的艺术魅力,受到感染教育,提高散文的阅读鉴赏能力。如能触发联想想象,就能进入高一层的鉴赏境界。在引导学生领会散文意境时,可采用意象组合法展开联想和想象。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就是通过对北平的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为了表达这种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景作了精心的选择,寥寥数笔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物我之间达到了完美的交融和统一。如小院观花一段,应抓住表现力强的几个关键词语从把握色彩、形状、物象的特点入手展开想象:那是一椽怎样的破屋?周围环境怎样?清晨独坐小院,面对“破壁腰中”的牵牛花,为何作者只喜欢蓝、白、紫这几种颜色?那几根秋草为何“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当时作者的神情怎样?为何要细数着“槐树叶间”漏下来的“一丝丝”日光,反映出作者怎样的一种情绪?然后问学生:在你脑中出现的是一幅怎样的秋意图呢?在这幅图景中能否感受到作者的心境?通过想象联想,学生逐渐明白这些词语描绘的都属冷色调的景物,是为了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反映了作者离群索居的寂寞和内心的苦闷。
  
  五、以指导朗读为切入点引生去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实施点拨与指导,使学生掌握阅读和欣赏散文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散文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是学生走向自学的关键一环。
  为了使学生感知散文语言理趣之美、深入品味散文语言的优美意蕴,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朗读是最好的方式。它能将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进而深入体验文章丰富的内涵。如朗读“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种整齐的句式就能把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有一种诗韵美。朗读“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虽色彩不浓,却回味无穷。朗读“南国的秋天,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种工整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求整齐,长短错落,曲折回旋,波澜起伏的语言,实乃一种享受。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朗读实施点拨与指导,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把握其韵律,体悟其意象,注意语音停顿、感情重音、高低强弱、轻重缓急、逻辑重音,感受语气、节奏、情感、韵味,反复诵读,反复体味。只有入情入境反复吟诵,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情趣和韵味才能产生。比如品读《荷塘月色》一文描绘的那幅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融融的清新美丽的景象时,我就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那淡淡月色下荷花的飘忽,那水气月光交相杂糅的朦胧。朗读前可先让学生体会该怎样读才能正确把握意境,讨论后再明确:语气要舒缓,语调要适中,停顿要合理,这与作者想排遣心中烦恼,月夜独游荷塘,陶醉于美景中的情境相吻合。读到叠词处时,就要读得轻缓舒徐,音律要更协调。但是语调中不能带有压抑和沉郁,更不能太活泼轻快。感情重音的把握还应落在文中那几个富有极强表现力的动词上,读出动作出现的过程美,体会其无可替代之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更要细心品读安谧、恬静、柔和、朦胧之美及作者已陶醉其中的那种细腻的情感。
  散文是极富灵性的文体,要求教师要有丰富的审美经验以及灵敏的艺术去教学。这样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受到艺术的陶冶、感染。
  
  卢建飞,教师,现居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