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架设三个阶梯实现语文创新教育

作者:林建社




  为什要进行教育改革?因为必须遵循培养创造能力的原则,培养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活动的空间,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践中架可以让学生一级级往上爬的“阶梯”。
  第一个阶梯:传承与积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关键是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细致分析和准确判断,使学生的知识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语文教学有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但是,应试教育以其标准化的答案扼杀了其活生生的灵魂,只剩下一具僵化了的躯体。它的工具性被夸张地放大,在字、词、句、篇章上吹毛求疵,只求统一的标准答案,不管活生生的生活经验、感情体验。不必说学生的兴趣、阅读积累,更谈不上在开放性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了。其实,大家都知道,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无论是听话与说话能力、还是阅读与写作能力,哪一样都不能一蹴而就,没有“破万卷”的读书,哪来“如有神”的写作能力呢?那么,为什么不放弃语文考试的统一的、标准的结论和答案呢?谁都知道高考的指挥棒指挥着一代代人的语文学习。所以学语文的第一步就是广博的知识积累,尤以阅读为重。
  本人在二十多年来的教学中感受到从阅读入手去引导学生尤为重要,首先,引导,阅读要以课内为主导,教材就是很好的例文,它起着导向性的重要作用,它对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纲领性文件作用;但它替代不了课外阅读。要把语文教学的课外阅读的盲目、随意、无序的状态引导到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的轨道上来。初中阶段阅读要先从浅层次入手,各种杂志报刊,如《读者》、《青年文摘》、《教师博览》……诸如此类的杂志。其中不乏优秀的文章,有的堪称经典,在鼓动学生阅读的同时,要拿这些能震撼人心的文章与学生共同欣赏,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每学期课外的短文赏析不少于15篇。在初中阶段以任务形式要求学生阅读《西游记》、《水浒传》以及大纲要求的外国名著。在阅读过程中与学生作赏识性的探究,名著欣赏课每学期不少于两个专题。
  如《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人物形象评述”,在欣赏的同时促进阅读,学生开阔了视野,张扬了个性,展开了思维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思维被激活,创造的火花不时闪现。《西游记》是学生从小就熟悉的,但他们未必看过书,在他们看书的过程中才真正进入阅读境界,当然,先从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入手,如“三调芭蕉扇”“高老庄”“四圣试禅心”等,师生共同探讨问题。
  1.猪八戒的好色其实就像农村中的光棍,停留在口头上的行动,“好色而不淫”。
  2.猪八戒念念不忘高老庄,是旧中国农民“几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自耕自足思想的折射。
  3.釘耙是农民的工具,猪自古是农家的爱物,一年养一头猪,吃人们的剩饭剩菜、吃一些庄稼、瓜菜剩余头尾,过年过节宰杀成农家美食,猪八戒的可爱、可笑源于农民的感情。
  ……
  引导的过程应由浅入深,初中阶段,一开始,国内名著选《西游记》、国外名著选《鲁宾逊漂流记》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阅读是对文本的欣赏,是有情趣的,给学生带来了愉悦的美感。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它需要心灵的自由参与,需要思想的大胆碰撞,需要智慧的平等交流,需要情感的积极投注。语文不仅仅是要让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和思维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受教育者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对接,与古今中外人类高贵的灵魂对话,从而为日后的发展与提高提供精神的滋养,让他们的周身始终涌流着思想感情的生命泉水——热爱故乡、祖国、人类,珍惜青春、友谊、亲情,理想美好,意志坚强,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阅读名著、阅读美文,就是提供条件让每一个学子去大显身手。或是一座城堡,随从思维的光芒去攻克;或是一场政治斗争,随从忠诚与奸谗你死我活的运筹;或是一对恋人的爱情,随从面对坚贞与虚伪的抉择。作为第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指导,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使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逐步走向理性,有序和有效,从而切实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
  与书对话,探究活动课课时有限,主要应从读书笔记、读后感、人物评论、适当的作文题入手并让学生应用在这语文活动中。
  第二个阶梯:交流、对话、融合
  作为教师,给学生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学习环境。学生有强大的创造力,教师的任务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在教学和名著阅读活动中创设学生可以探索研究的舞台,让学生发挥主动性,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如阅读《水浒传》中有关林冲的情节的章回。细细品味作品人物描写的细腻、生动,并让学生比较小说和影视剧情节的差异。
  例:观看影视剧和阅读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师生共同探究系列问题。
  林冲看到火起,他首先不是想到自己干系重大,而先想到要去救火。这一段情节不厌其详,写得非常细致,写得非常精彩。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心理刻画,深入地揭示了林冲的内心世界: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平白无故地遭受迫害,被弄得妻离家破,沦为一种十分悲惨、艰难的境地,但是他还想力争平安地过安定日子,人物这种忍辱苟安的思想和他精细的性格被表现出来了。
  施耐庵写林冲被逼杀人也写得好。看他先掇开石头,拽开庙门,大喝一声,三人要走,他“举手克察的一枪,先戳倒差拨”。这时陆谦一边叫“饶命”,一边逃,但作者写林冲先不杀他,而是追赶那逃了十来步的富安,也是一枪搠倒。这时林冲集中力量对付主要仇人陆谦。林冲喝道:“好贼!你待那里去!”批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身边取出那口刀来,便去陆谦脸上指着,喝道:“泼贼!我自来和你无甚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在陆谦告饶推脱后,林冲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
  问题一:作者为什么对此写得那么细,而且在杀人前还要发表一个宣言,这是为什么?
  ……这是为了表达林冲杀人的革命性和正义性。第一,分清主次,先杀两个随从,再集中力量杀主犯;第二,不能不明不白杀人,先问罪、谴责,杀得光明磊落、理直气壮。
  问题二:林冲杀人使用了不同的武器,那把解腕尖刀,在小说中几次出现,最后用在了杀主要仇人陆谦身上。注意:这里他为什么用这把买的解腕尖刀而不用他娴熟精湛的林家枪呢?而影视剧却只是用枪杀了陆谦,哪一种描写好?(对小人有污林家枪的声誉)
  在阅读尝试中,本人认识到自主阅读的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一种让学生自由活动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能自觉去阅读、认知、品味、感悟,与书本交流、对话,从而把握所阅读作品的内在意蕴和表现技法,体会作者的审美倾向和思想感情,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种环境不是教师经验复制,更不是教师设置的“圈套”,而是学生主观情感、审美情趣和把握作品内在意蕴和表现技法能力的融合。
  第三个阶梯:练就飞翔的本领
  《课程标准》在写作“实施建议”中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其积极倡导“自主写作”。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阅读和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最能体现语文能力。
  如《十五从军征》改写成记叙文,其中应适当增加一些人物和情节。“……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有的学生对祭奠亲人,重整家园和战争带给人民灾难理解比较深刻。用这样的文字描述:
  ……用米煮饭、用葵菜煮汤,不久饭菜都熟了。他端着饭菜,走出门去。夕阳的余辉洒在地平线上,家家都燃起了炊烟,农夫三五成群地扛着锄头回来了。村子里响起了妇人呼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凉风习习,他倍感凄凉。恍恍惚惚中,仿佛又回到儿时,坐在院里看妹妹放风筝,弟弟坐在墙角玩泥巴,父亲满头大汗地从地里回来,娘端着一盆水给他洗脸。父亲把弟弟放在自己的膝盖上,用悠长的声音讲故事,他们常常听得入了迷,忘了吃饭。走到房边的坟墓,插上几根烧着的木棍作香火,然后跪拜下去,凄声说道:“爹、娘、弟弟、妹妹,我回来了,我们一起吃饭吧!”一会儿,就自个吃起饭来。……
  这样的理解和创造当然是少数,但我们不难看到学生创造能力的释放。
  当一只鸟有了飞翔的能力,它还会窝居于地下的洞穴吗?当一个人有了创造能力,他会满足于所处的不好境地吗?
  语文,担负着的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责任,它还担负着人生思维创造的职责。
  
  林建社,教师,现居福建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