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庄子思想解读

作者:王 良




  庄子是一个神话,庄子也是一个谜,我们向往他的那种逍遥的境界,可我们永远达不到,我们想破译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可我们找不到钥匙。于是我们只能遐想:你是那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吧,背负青天,海运图南,非蓬间鸟雀所能知?你是那独立于无何有之乡的大树吧,广漠之野,逍遥物外,其根扎得越深,越黑暗,其枝叶愈伸向高处,愈向往光明?你是那只快乐而美丽的蝴蝶吧,翩翩飞舞,幻然与物同化?在那个无比残酷的年代,有了你,人们心里多少会有一些慰藉,多少会添一片宁静,多少会感受到一丝清凉吧!带着无比崇敬与虔诚的心灵,让我叩响你的心门。
  庄子的思想并不是区区几千字便能说清道明的,我只想说说我对他思想的一点肤浅的认识,相信庄子从不想对现实有所作为,更不想给后人留下什么,但我们却无意间获得了无比丰厚的财富,如能得知一二,也是甚感荣幸的。
  
  一、绝圣弃智
  
  《庄子·应帝王》中有一个故事叫《浑沌之死》,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故事。那是并不悠远的近古时代,天下分别由东西南北中五帝掌管着。南方之帝叫做倏,北方之帝叫作忽,中央之帝叫作浑沌。倏与忽曾一起拜访中央之帝,浑沌极为热情地招待了他们。一天南北二帝商量着要报答浑沌,倏说:“人都有听、看、吃东西的七窍,浑沌偏偏没有,我们给他开出七窍如何?”于是二人合力,日凿一窍。到了第七天,七窍凿好了,但浑沌却死了。
  很明显“浑沌”是人性淳朴自然、有如赤子的象征,“七窍”则是智慧初开的象征,当人类由天真可爱的“婴儿”成长为具有聪明才智的“成年”时,人类的本性便失落了,这便是浑沌之死的悲剧性所在。这也许是世上最悲哀的寓言,历史常在文明与道德、物质与精神、欢乐与痛苦的严重冲突中前进,具有矛盾的悲剧性。得到文明也许就会丧失道德,得到物质也许就会丧失精神,这个发现应该让两千年后的我们也不得不俯首赞同。但更让我们惊讶的是,庄子竟与上帝一样,把人类偷吃“智慧禁果”视为人类的“原罪”。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让他们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伊甸园,可魔鬼撒旦却引诱他们偷吃了智慧之果,吃了智慧之果亚当和夏娃马上就知道了羞耻,这却惹恼了上帝,驱逐他们出了伊甸园,他们从此开始了艰辛的生活。圣经里的这个故事和我们庄子的寓言不谋而合。人类如果没有智慧,也许会活得更开心、更自在,一旦有了智慧,就不会那么单纯,那么容易满足了。聪明人就想凭自己的聪明获得更多,于是就有了压迫,就有了阶级,就有了战争。这是庄子的想法,所以他就告诉我们要想没有战争,没有压迫和不平等,就要“绝圣弃智”。“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庄子认为社会悲剧的发生在于人皆好智。还有让人听了大惊的一句话叫“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与基督教中亚当和夏娃被上帝惩罚不同的是,庄子则将矛头指向了圣人,圣人一死,天下必将太平。
  当然,肯定有人说这个观点太过偏激了并不赞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浑沌之死的寓言包含着庄子对春秋战国时代战火连天、尸横遍野、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的深刻焦虑。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反省一下现代二十一世纪的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弊端。尼采曾沉痛地宣称:人是病得最深的动物。因为人已经远远地背离了其生物的本能。让心灵返璞归真吧,庄子的呼声久久回荡在中华大地的上空。
  
  二、齐物论
  
  李商隐有“庄生晓梦迷蝴蝶”一句诗,许多人也因此知道了庄生蝴蝶之梦的故事。庄周做梦变为一只蝴蝶,之后却不知是“周之梦为蝴蝶与”,还是“蝴蝶之梦为周与”?这个故事在我们看来是很荒诞的,可庄周这么聪明的一个人怎么会弄糊涂了呢?那么我们可以再看看他的另一个故事。庄周的妻子死了,好友惠施来悼念,却见庄子叉腿而坐,鼓盆击节,仰头长歌,一副欢天喜地的样子。惠施看不过去了:与人家生活了一辈子,死而不哭也就罢了,又鼓盆而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一笑:并非如此。她刚死时我何尝不悲痛!不过一想,她本来就不曾活着,不但没有活着,连形体也没有,不但无形无体,连气也不是。其初,她只是在恍惚之中,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这种变化与春夏秋冬之变又有何不同?我何必像世俗人一样痛哭不已呢?这样庄子便从悲哀中解脱了——妻死不过是“物化”、“气变”而已。生与死只是自然造化的两个过程,今生为人,下世为物,哪有什么生死的界线?生是此物始,死是彼物始,为什么非要恋生而不肯死?这两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庄子的“齐物论”:由“道”而“气”,由“气”而“齐物”,由“齐物”而齐生死的道理。说简单一点就是世间万物并无本质的区别,大小、贵贱、荣辱、善恶、得失、生死都是相对的,没有本质区别,人与物也都是一样的。认识到这一点,庄子便能做到如大鹏般逍遥,便能如曳尾于泥涂中的神龟一样自在,不为世间名利得失所累,而能让心灵自由的翱翔,所以他的文章才能具有那么丰富的想象力和那么奇特的构思吧!
  
  三、无为
  
  这里我们把庄子的“无为”解作“无所作为”,很显然,在这里我们更多的指的是在仕途上的无所作为,庄子在仕途上是无所作为,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拒绝出仕。庄子放弃了漆园吏这一公职,独自一人跑到濮水边钓鱼去了。楚威王闻其名,便派两位大夫前来相邀,但庄子持竿不顾,徐徐道:我听说楚国有神龟死了三千年了,楚王以为神龟可以占决吉凶,便用竹笥盛其骨,盖上丝巾,珍藏于庙堂之上。你们说,这神龟是刳骨留名、取贵于庙堂之上好呢,还是全生远害、曳尾于泥涂中好呢?两位大夫忙说:“宁生而曳尾于泥涂中。”庄子说:你们走吧,我将曳尾于泥涂中。拒绝出仕,意味着放弃功名利禄,也意味着性情的自由;出仕,意味着拒绝贫贱,但也意味着自我的丧失。对人生有着大彻大悟的庄子是不愿意拿自由去交换富贵的。有个得了功名的人来庄子面前炫耀,庄子讥讽他说:“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所得愈多。子岂治其痔邪,何得车之多也?”这对那些恬颜谄媚的人进行无情的挖苦,可知庄子宁可居陋巷、打草鞋也不会接受卿相尊位的。
  不爱俗世的名利权势财富,我们可以理解,可庄子竟也痛恨儒家的仁义道德,他无不尖刻地说:“自虞氏招仁义以扰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国,圣人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由此观之,“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饿死不食周粟的义士竟然与占山为王的大盗等量齐观,真是惊世骇俗之论!
  我们从中看到庄子的无为已超越到无思无虑的“无心”和无好无恶的“无情”了。惠子问庄周:“人故无情乎?”庄周曰:“然。”惠子又问:“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周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庄周是说人不必去劳神费心于社会、人生的是非好坏,而应像庖丁解牛一样,顺着自然之理,才能游刃有余。正是做到了无心无情,庄子才愿无为,放弃一切斗争,顺从上天的安排。但是我却认为冷眼看世界的人往往是热心肠,凑热闹的常常是冷酷的投机者。庄子对社会的冷漠不是缺少责任,恰恰相反其实正是出于对社会的一种关切,是对当时混乱社会不满的一种愤激之辞。
  庄子并不是冷漠的,只是社会太残酷;庄子并不是怯懦的,只是他对生命爱得太深;庄子并不是无情的,他为我们构造了一个无比纯净的世界;庄子不是无所作为,他已在我们心里种下一片绿荫。寻找庄子,我们可以获得一种独立于世的精神,寻找庄子,我们的心会更宽广,我们的责任会更深重。
  
  王良,教师,现居湖北大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