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桃花源记》几个注释的重新解析

作者:盛春琳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作历来受到世人的推崇,其散文代表作《桃花源记》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幸福生活图景,给人以美好深刻的印象,物转星移,“世外桃源”一语,已成了中国人民天上人间理想境界的代名词存活在悠悠历史和欣欣现实之中。更是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倍受教材编者的青睐,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基本篇目保留至今,可以说常读常新。下面本人想就教学本课所产生的一点质疑,谈谈自己的看法。
  《桃花源记》一文中有三处提到了“外人”分别是:
  ①“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文下给出的注释是:“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见江苏省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183页注释①)
  教参上给的译文分别是(见江苏省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上册)第338页和第339页):
  ①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②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③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笔者认为文中关于“外人”的注释对②、③两处来说应该是完全准确的,但对①句而言很明显有不妥之处。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外人”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1399页)对外人的解释有三个义项①指没有亲友关系的人。②指某个范围或组织以外的人。③指外国人。
  很明显,在本文的语境中我们应选取第二个义项来解释“外人”这个词语的含义,即“指某个范围或组织外的人。
  那么谁是“外人”,很明显,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外人”是相对而言的,在文中,渔人相对于桃花源内之人而言是不速之客,以前没有任何关系,也不是他们生活范围之内的人,自然是“外人”,那么,相对地桃花源中之人又何尝不是久居尘世的。渔人眼中的“外人”,他们与他也是没有任何关系,生活在他的范围之外。换句话说站在渔人的角度上,桃花源内的人是渔人“恍若隔世”遇见的世外之人;而站在桃花源内之人的角度来看,渔人无疑又是不经意闯进的“天外来客”。这些我们可以从文中对他们见面时的描写中窥见一二。
  渔人是在“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便舍船,从口入”经历层层“关卡”之后才得见庐山真面目,接触到了远离所生活的尘世的“外人”。
  而桃花源内之人呢,他们是“见渔人,乃大惊”,从“大惊”一词可以看出桃花源中人对这位不速之客的到来是颇感意外的,从而也证明“渔人”在他们眼中是外人。“世外桃源”内“土地平旷,房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髻,怡然自乐”可以说是人间仙境,这里没有烦恼,没有纷争,和平祥和生活在其中的桃源之人自然不希望外界来打破这一珍贵的“安宁”,于是当渔人离开时,村人再三嘱咐其“不足为外人道也”。可见从词的语境义来解释说明“外人”①处与②③处存在的不同,他们是因为所处角度有异,指代内容不同,①处应该指渔人眼中的世外之人,也即桃花源内之人;而②③处应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我们再结合课文内容和全文背景来看,如果把①处“外人”也当作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来理解,那么整个①句话的意思即为:“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这就在理解上存在是否科学合理的质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不复出焉”的桃花源中之人,他们“不知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也就是说他们经历了秦、两汉、三国、两晋的近600年的沧桑巨变,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又如何与桃花源外世人的衣着相像而且是完全相像呢?这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
  据考证秦汉时代,在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历经秦朝的严苟政治,汉朝刘邦以平民得天下,力求予民休息,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总之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着装特点,“时移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服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讲究的就是“与时俱进”。“先世避秦时乱”而进住世外桃源的人,自然应着秦时装,其间与外人间隔“不复出焉”,服饰即使有变化,也不可能时隔近600年到了晋代还与外界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我想这肯定不是大诗人陶渊明的问题,而是我们后世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可以肯定地说①处“外人”应指桃花源内人,也就是渔人眼中的“世外之人”,而②③处“外人”才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或者说是桃花源内之人眼中的“世外之人”,二者所指代的内容是不会也不该相同的。
  
  盛春琳,教师,现居江苏赣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