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曾春容




  朱子曾有云:“熟读而深思,大抵观书,必先熟读,使其言皆出吾之口,使其义皆出吾之心……然后可有得矣……”,熟读方能深思,然后才能有得。听、说、读、写是语文学科基本要求。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读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词,没有丰富的词汇量,就不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在接触到一个新的文本时,肯定有些字读不准,有些词不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利用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日积月累,就逐渐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为学好语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可在读稳节奏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语感,感受语言的音韵美。字、句、段、篇都有着语意上或远或近的联系,因而,读的时候也便有了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语气的轻重缓急,最能体现语言音韵美、节奏美的要数散文和诗歌。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四行一节,错落有致的排列,每句六、七字参差变化中又见整齐,音节的跌宕起伏和轻柔舒缓的旋律。“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的轻盈、飘逸、舒缓。“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的斑斓里放歌”的高亢、激越、澎湃。又如,读闻一多的《死水》,可以从中感受诗歌和谐的音韵美,体味诗歌节奏中的流动的建筑美。好的朗读,在感受韵律美的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对理解文本,理解文章的情感和主旨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朗读的过程,可以尽情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情感。读出情感和读稳节奏是紧密相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文学作品包罗万象,写尽人生百味,蕴涵着丰富的情感,通过朗读就可以品出其中的种种滋味。例如,读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凄惨、冷清又无可奈何、无法排遣的愁绪;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那种“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迈宏大的气势;读《再别康桥》,品味其中的唯美、浪漫、眷恋之情;读《千里长街送总理》时,体会低沉、悲痛和崇敬之情;读苏轼“大江东去”的豪迈,读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多情缠绵。总之,能够正确地读出文字间的感情,离文章的主旨就不远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就是在这样不断地体会情感,品味情感,表达情感中提高,语文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读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在体味出文章的情感后,读可以进一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拿文言文来说吧,由于语言的晦涩难懂,古今字词意义用法上的差距,给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一定难度,而熟读文章,就可以克服这方面的差距。比如《项脊轩志》这篇课文,文章感情真挚,语言质朴,通过对生活中琐事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故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学生可以通过多遍熟读体会文中透露的情感,进而体会作者为什么要怀着深深的眷恋去描写过去的生活。原来,作者因怀才不遇,功名未成,生不得志而产生感伤,特别是对曾经寄予自己厚望的祖母的期望的辜负,来表达自己的落魄感。尽管老师没有疏通文意,但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逐步领悟了这一点。可见,读对学生阅读文章,理解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发散思维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文以载道”“道述以文”,充分的朗读,就能达到“文”与“理”的融合,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既然读在语文教学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应该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读书的能力呢?
  第一、教师要做好指导、示范。学生在读文章时,对于情感的把握,作品的理解,有时会出现偏差,此时,教师要做一个指导者,引导学生朗读,使学生的理解不至于偏离作者的意图。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极具指导作用。比如在上《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把学生带入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里,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情感、主题有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分角色读,个人读,基本上能通过读理解文章的大意,领会文章主旨,部分学生还能在读中融进自己的情感和体会。
  第二、移情入境,才能读出情感和韵味。优秀的朗读,不仅要自信、大胆,而且要善于移情,与文中的角色产生共鸣,融入到文本的角色中去。例如,在上《石钟山记》一文时,文中描述苏轼和儿子夜乘小舟泊于绝壁之下,我让学生试想自己就是苏轼,在这样一个月色昏暗,寂静阴森的夜晚,眼见悬崖绝壁“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耳听“磔磔云霄”“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令人毛骨悚然的鸟叫声。学生想象进入情境后,朗读时就情不自禁的表现了这个画面,这种移情入境的体验是快乐的,学生乐于去尝试,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朗读的兴趣和能力。
  读是学习语文的第一大法宝,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那就让“读”的学法深入到每个学生心中:让我们的课堂回归书声朗朗,情感浓浓,并在读中把我们的触角伸向语文更深处。
  曾春容,教师,现居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