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研究性阅读的实践意义

作者:魏银珠




  探究性阅读是语文教育观念、学习方式的一大变革,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创新、显示阅读价值提供良好契机。《语文课标》倡导研究创造性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新颖独到的见解,明确阅读教学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探究阅读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以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解决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其意义有:
  
  一、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研究性阅读要求学生从语文学习的实际出发,在学习生活中寻找感兴趣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阅读,产生阅读探究的浓厚兴趣,从而转化为强劲读书的内驱力,才能形成其主动学习、克服阅读障碍乃至取得成功的意识行动。这种阅读信念习惯一旦形成,对每个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乃至终身阅读都会产生深远影响。
  
  二、能培养问题意识。探究式阅读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对阅读的文字材料采取研究态度,善于对文本深层含义进行探讨,并能联系自身阅读实际,提出学习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研究性阅读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阅读的载体,故阅读教学应摒弃语文阅读长期以来习惯于讲解式、接受性教学模式,改变以知识传承,信息获取为主,学生被动灌输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择阅读研究的专题,寻找他们感兴趣、有研究价值的主题主动探究阅读。以问题研究方式阅读,学生能主动获取语文知识,并解决阅读中碰到的疑难困惑,从而有自己的心得、理解、看法。
  
  三、体现出自主原则。自主原则是研究性阅读学习方式的显著特点。所谓研究性阅读是将学生阅读需求、动机和兴趣置于阅读核心地位,学生自主确定阅读课题,自由选择阅读材料,自行采用研究方式阅读。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人,表现出对阅读超强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阅读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他们以主人翁身份在阅读中形成阅读能力、萌发创新意识创造条件。
  自主原则应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接受理论认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在读者阅读理解的过程中产生。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阅读教学绝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外界刺激而一味传授“填鸭”,而是应基于学生自己独特感受亲身体悟而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理解吸收,积极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体系。所以自主性阅读,积极倡导独立自主有选择的创造性阅读,鼓励阅读反思和期待,支持阅读的独到见解,引导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方式、策略去阅读,这一教学理念贯穿《语文课标》始终,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阅读教学应十分尊重和爱护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一种共同创造的过程,更需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要深入学生阅读生活实际,使阅读教学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提高的过程。教师应从尊重关心呵护学生阅读自主原则出发,成为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关心学生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意识中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研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阅读方式和探索方向,还他们真正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的理念。
  
  四、体现出创新精神。当下教育现状,学生较为缺乏探究创新意识。《语文课标》指明语文课程应是开放而具创新活力的。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精神。第一、阅读应是学生亲自经历并在探索过程中感悟、体验和总结的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地进行阅读积累,并培养创新精神;第二、阅读主体要学会发现、创造,并能应用阅读技巧创造性解决阅读面临的实际问题;第三、阅读创造力应定位于学生有良好的阅读意识、习惯和品格,养成和追求健康阅读心理及积极向上的阅读精神,着眼于全面提高其语文素养。所以阅读教学要从开放角度(不限于课本、教室、校园等)设置创造情境氛围,鼓励支持一切有益的阅读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和形式都应服从于培养学生阅读创新意识、习惯和能力。
  鼓励人人主动参与各种阅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情境、不同对象中的阅读兴趣,培养灵活多变的语文技巧和创造的意识行动;重视阅读体验、情操陶冶,通过阅读实践感悟认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魏银珠,教师,现居江苏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