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阅读教学要挖掘出文本的深层美感

作者:谢文芳




  一篇好文章可以使人获益良多。或增长知识,或得到启示,或受到美的熏陶。语文课本以文选方式呈现,选录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作品。怎样赏析它们的美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因为一个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应该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语文教材中的这些文章,有的能一目了然地看到美。例如峻青的《海滨仲夏夜》:“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而且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文章开篇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晚霞与大海相辉映的壮美画面。接下来的文字里,星光、灯光、软绵绵的沙滩、清新凉爽的晚风、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人们的欢笑……对幽美夜色与美好生活的描写使我们在字里行间处处都能看到美、嗅到美、触摸到美。可是,并不是所有文章的美都像这样尽情挥洒,受文体、风格等因素影响,有些文章的美是需要用心挖掘,或细细品味才能感受到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运用高超的语言艺术引领学生捕捉隐藏的美,培养他们敏锐的审美感觉,带领他们走入美的世界。
  不同文体的美学特征是有所差别的。以说明文为例,它有两个显著特点:知识的科学性、表达的客观性。这使得说明文具有科学严谨之美。但这往往也使得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相对削弱,淡化了更易于感知的形象美,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运用语言的魔力,变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生动。以《中国石拱桥》为例。讲解这篇课文时,赵州桥和卢沟桥的结构、外形等是重要的知识点,因为作者正是通过这两座桥来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艺术价值的。但有的教师对此只是进行机械的讲解,如赵州桥的结构特点:①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37.4米,桥洞像一张弓②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③大拱由28道拱圈组成④全桥结构匀称。引用数字是常用的说明方法,准确的数字是科学严谨的体现,这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但讲课时不能仅仅只停留于数字而已,因为抽象的数字不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并且这种完全照搬课本的方式不能算是真正的讲解。有的教师虽能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但往往也只是流于简单的图片展示。如果能将图片与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相结合,一定会增强教学效果:“37.4米的大桥拱横卧于洨水之上,如一弯新月,又如一道彩虹,正像古人形容的那样:‘初月出云,长虹引涧’,雄伟而秀丽。大拱上面还有四个小拱,左右各两个,匀称整齐,好像是安放在大拱肩膀上的四个玉环。有一句诗形象地描绘了赵州桥的结构特点:‘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河水从玲珑如玉环般的拱中流过,行人在如苍龙戏水般雄伟的桥上行走,真是一幅意境优美的画面啊!赵州桥是一座古老的桥,也是一首隽永的诗,一幅生动的画。”相信这番生动形象的讲解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赵州桥结构特点的印象,还能使他们获得美的感受,引发向往与赞美之情。
  实际上,茅以升先生的这篇文章在保证科学性、客观性的同时,也力求通过文字展现形象美。文章开头便写道“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象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这段文字简洁形象,富于文学色彩和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词句能引发人美好的遐思,简直是一小段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写卢沟桥石柱上的石狮子的文字更是生动活泼、兴趣盎然。说明文的写作尚且要考虑语言美的问题,更何况是讲解了。并且由于受文体所限,说明文不可能像诗歌、散文那样过于注重语言的修饰,语文教师就更需要在教学语言上下功夫,这样讲课才不至于枯燥无味。
  语文教材中说明文、散文、诗歌等不同文体,无不蕴含着美的因子。对美的捕捉、发掘、感受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美育渗透”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教师若能通过语言描绘美、阐释美、传递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必然会使语文课堂散发出更加浓郁的人文气息,这对培育学生的美学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大有裨益。
  谢文芳,湖北咸宁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