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语文阅读教学要合理运用想象

作者:袁彩虹 陈火青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阅读不是简单的文字符号认读,而是“包括认读、理解、记忆、速度等四个因素”在实践中的运用。阅读是从写的或印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成功的阅读不仅能把握文章的精髓,读文章能作出客观的评价,能发展超出读物之外的新思想,而且能“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审美情趣和健康的情感意志”。基于阅读的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以课文为范文,不断地探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这里着重谈谈想象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想象激活语言刺激,加深阅读印象。
  
  随着音像的迅速普及,“读图”已逐渐成为未成年人获取知识的重要形式。不少孩子对音像产生依赖心理,逐渐降低乃至失去了对文字的兴趣。有关媒体的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影视、漫画等“快餐”来代替名著。从这种现象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一部分学生不仅仅是对文字失去了兴趣,而且还对阅读失去了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别人的想象,失去的是自己的想象。吃这种别人做的“快餐”越多,浪费的时间越多,丢掉的自我越多。语言文字在阅读中的功能,是任何“读图”都无法取代的,它能让学生塑造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感知材料。这是文字符号的特殊功能。课堂上,教师的课堂语言的功能同样不可低估,它在文字声音上,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控制学生的情感。这个时候,教师多用语音表情达意:就语调来说,平直调表示庄严、悲痛、淡漠;上声调表示愤怒、惊异、召唤;降抑调表示祈求、祝愿、感叹;弯曲调表示幽默、讽刺、讥笑。学生的情感活动会随着教师的语音的变化而起伏,其波动的频率是任何“读图”所不及的。
  就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吧。这是一篇名人名作,也是传统范文。各种名家大师讲解的范例也很多,要讲出新意也很难。我就大胆地试了试以想象解文。
  第一组,快速阅读课文(朗读),问及印象,答: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特点,胖。
  第二组,看电视散文,问及印象,答,没有什么印象,很普通。
  第三组,闭书,闭目,听录音磁带(两遍),问及印象,两眼汪汪,欲哭,哽咽而答,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艰难。而且能准确地背诵:在晶莹的泪光中,我又看见他那肥胖的黑布马褂、青布棉袍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见。
  这是语言刺激想象的结果,三组实验,想象对文章内容留下的印象最深。分析原因,第一组学生只求快速完成文字任务,有印象却不深;第二组学生的注意力全放在了“读图”上,类似于看电视,结果是走了个过程;第三组用语言刺激思维,将内容变为形象,用语音刺激情感,自然印象深,感人肺腑。父亲买橘子虽然艰难,可他仍然坚持自己去,是因为他“爱子”,“我”不知何时才能与他相见,是因为“我”想念父亲,这就是文章的主题。在语文教学中,类似表现人性美的文章还有很多,如《散步》、《小橘灯》等,所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很贴近,文字上容易读懂,情感上明白却不易理性地体会,若将想象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如临其境,如同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事实上他们身边就发生过那样的事,现在只是让他们回想起来,这样一来,他们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也就变得很容易了。
  
  二、运用想象增补作品空白,连贯阅读思维。
  
  心理学表明,青年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也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经验、强烈的情感共鸣、适宜的情感宣泄。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情景交融的好作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它们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使用的手段就是想象。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诗词作品。诗词在内容上跳跃性很强,诗人给读者留下很大的空白让读者在阅读时通过想象去填补,学生不易理解体会。如果运用想象,让学生大胆推想出自己设计的情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而且会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理解诗词作品的关键是想象,意境是文学形态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列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学生学习诗词作品时他们想象的意境是单个的、零散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他们将散乱的形象像穿珍珠一样地串连起来,把一首诗扩展联想成一篇抒情散文。如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前面三联都是写景,写泰山的高大、秀美、神奇,在学生的理解中,它们都是单个的形象,倘若让他们背诵,他们会背了上联,忘了下联。我们不妨用这样的想象将那些单一的形象连结在一起:人人都夸泰山,我(作者)也慕名前往,想看个究竟。一天,我起了个大早,在日出前登上了泰山。站在泰山顶上四望,泰山真高啊,脚下的齐鲁大地尽收眼底(首联)。泰山真美啊,好像天下的美景尽聚于此,刚刚升起的太阳照在泰山上,花草树木,石山崖,以山脊为界,阴阳有别(颔联)。如此的美景让我流连忘返,不觉已到了傍晚,山中的雾气升腾,团绕在我的周围,我如神仙般腾云驾雾,归巢的鸟儿从身边飞过,太神奇了,各种各样的景物,我看都看不过来(颈联)。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的确如此啊(尾联)。这样,学生无论从记忆上还是从理解上,用想象的时间作主线,就容易把握了。
  至于主题的理解,就是学生将感性的意境上升为理性的认识了。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年轻气盛的杜甫,登上泰山,此情此景,自然要大发凌云壮志。中学生与杜甫当时的年纪相差不大,身处想象的意境,必然会豪情万丈了。
  以上只是一例,教材中的许多借景抒情的诗词作品都可用此法一试,其效果要比直接讲解好得多。
  
  三、运用想象引导课后总结,开掘阅读深度。
  
  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思维,掌握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会思维,就是会学习。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实验,教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全方位考虑问题的方法,进行课后总结。用这种方法,有时要用到其它学科的知识,形成类比,拓宽思路;有时要想到古今中外,跨越时间地域界限,思维驰骋。如一课后练习要求写一文《谈男子汉穿裙子》,不少学生认为男子汉穿裙子,不伦不类;有的学生持不同看法,认为远古时代男人女人都穿裙子,可见男子并非绝不可穿裙子;有的学生想到南非和东欧的有些国家,男子至今仍穿裙子,可见当今男子也并非不可穿裙子。于是得出结论:我国和许多国家中的男子当今虽然未穿裙子,但不能说男子穿裙子就是“不伦不类”、“伤风败俗”,现在未穿,也许将来会穿。学生任意想象,各抒己见,风趣生动,笑声不断,这样的课堂学习怎么能不让学生心潮激荡呢?
  如此的类比想象同一篇文章可以进行,不同的文章也可以进行。如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两篇文章都是写作者理想中的社会。在学生的心中,孔子就是孔子,我国的儒家大师,陶渊明就是陶渊明,我国古代出了名的隐者,二者并无渊源可寻。在课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追根溯源地想象,比较二人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关系、文化背景,总结是:二人生活的时代虽不同,但情况相似,都充满了战乱,因而都向往平等和平,在孔子的心中是“非独亲以及人之亲,非独子以及人之子”,在陶渊明的心中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除此以外,孔子的理想社会中还涉及到了经济上的平等设想。由此可见,作为文人墨客的陶渊明,其设想其实有孔子观点的传承和延续的成分。学生讨论时尽管会闹出笑话,可实际效果远比教师以自己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常识作结好。
  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要讲求实效,要探索常规教法中的变化,如上面说过的运用想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主题,但这也不是唯一的变通。随着时间、地点、教材、学生的基础诸多因素的变化,教师的指导方法应适宜地调整。总之,教师在指导一般学习过程的基础上,要从实际出发,创造出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袁彩虹,陈火青,教师,现居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