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整体感知阅读教学法的意义及操作

作者:杨小波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方法,要当循序而有常。”这“序”就是过程,“有常”,是指应有一定规律。人们认识事物,如同庖丁解牛,大致要经过三个阶段:开始,所见无非牛者——是从整体获得大致印象;经过一段时间,未尝见全牛也——是从局部得到具体印象;最终,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再从整体上综合,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阅读文章也是如此,先整体大致把握,后局部理解分析,再整体综合归纳,所以阅读的基本过程应是“整体——部分——整体”。本文“整体感知”中说的“整体”,是指基本过程中第一个“整体”,即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有一个总体把握。
  
  一、整体感知的意义
  
  任何事物的认识,无不从感觉开始。鲁迅的小说《社戏》第三段中有这样的话:“我们挨进门,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的眼前一闪烁,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叶圣陶曾对此有过精辟论述:“为什么作者只用‘红的绿的’和‘许多头’把演员和观众一笔带过呢?原来作者跑进戏团的当时,最先引起他注意的是几个红的绿的,而且仅仅是几个红的绿的,也不辨他们是什么角色,扮演的是什么剧中的什么人物,只觉得红的绿的这么一闪烁罢了。他依据当时的感觉写下来,就是‘几个红的绿的在我眼前一闪烁’。接着引起他注意的是许多头,而且仅仅是许多头,也不辨他们是何等样人,作何等的神态,穿何等的服装,只觉得他们挤满了台下罢了。他依据当时的感觉写下来,就是‘便又看见戏台下满是许多头’。”同理,一篇新课文的施教过程,要指导学生读懂它,首先要进行感知性的认读,此外别无途径。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是千千万万个人的直觉的总结”。阅读课文是从语言入手的,就自然唤起人们的直觉,而“直觉是对于真理的不言自明的认识”(莱布尼兹语),所以整体感知作为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是十分必要的。
  
  二、整体感知 感知什么
  
  感知文体,新课标淡化文体教学,并不是说可以不了解文体特点或文体知识。阅读文章,首先应该了解它是什么文体,是属于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要能区分写实和虚构,要能把握是文学作品还是实用文。有的文章比较复杂,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这时就要看看它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的成分哪一种成分更多些,以及这些表达方式是如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感知思路,任何文章都有其思路,理清思路,归纳大意是整体感知具体课文过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步。课文读过之后,要能够划分课文段落,归纳段落大意;要能看出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当然,实现理清思路的目的还有其它的途径和方式,不一定每篇文章都要分段、总结段落大意。
  感知内容,整体感知要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记叙类文章,主要关注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了解文章涉及哪些主要人物,哪些次要人物,他们之间有哪些关系,发生了什么事情;议论类文章,主要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够有自己的看法;说明类文章,主要关注说明了什么事物或道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感知思想,在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大体了解文章的主旨,初步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感知语言,语言风格千姿百态:有的典雅,有的朴实;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犀利,有的温和……阅读文章时,要能在语言环境中领会词句的意义和作用,同时还要揣摩文中的语言,体味其语言风格,积累语感,最终要提高语文能力。少了对语言的理解,少了语感的积累,不是科学意义上的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总之,学习一篇文章,需先迅速地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话题、材料、关键词句,粗略地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与大致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进一步阅读,分析文章的各个局部,将起到定向的作用。
  
  三、如何整体感知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要对文章有一个总体把握,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从题目着眼,了解全文。题目一般被称作是文章的“题眼”,从这“眼睛”能窥探到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看题目,就知道里面涉及到两个人物:邹忌和齐王;两件事:齐王纳谏,邹忌讽齐王纳谏。“讽”是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的意思。在封建社会,国君历来独断专行,很难接受大臣的建议,故有“文死谏”之说。那么,邹忌如何采用巧妙方法对齐王进行讽喻,既让其乐于纳谏,又使自己安然无恙的呢?顺着这个“题眼”,梳理全文,就能初步读懂文章的内容,了解全文的主要意思。
  2、从文体着手,感知全文。掌握了有关文章体裁的知识,就可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整体感知的阅读中来。例如:《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记叙类的文章。在阅读时首先要抓住记叙文的四要素,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地点的语句,看看文中有哪些人物, 然后再把事件作个梳理。在这篇课文中,涉及到很多时间和地点,如果把宇航员们到达的地点和它所对应的时间梳理清楚,那么宇航员的英雄壮举也就凸显出来,登月的意义——“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也就容易理解了。《六国论》属议论文。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提出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文章后面几段用韩、魏、楚赂秦灭亡的事例证明第一分论点,用齐、燕、赵灭亡的情况证明第二分论点。在阅读时,如果把握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也就等于整体把握了全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说明文,阅读时需主要关注它由外向内(介绍荔枝果实)、由主到次(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和引用、打比方、列数据、举例等说明方法。像《大堰河—我的保姆》《背影》《祝福》《雷雨》这样的文学作品,阅读时应首先感知体裁的特点,其次还应强调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从诵读着力,把握全文。读通课文,是整体感知课文的最起码的要求。否则,整体感知便成了空中楼阁。有些阅读课,常常是文章还没有完整地读一遍,就匆忙地进入分析课文之中。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只能是一知半解了。
  有些感情色彩浓郁的诗文,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例如:《再别康桥》光从文字表面看,也许还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眷恋之情;一诵读,将诗的文字、节奏、韵律变成有声的抑扬顿挫的语言,诗歌的内涵、诗人的情感就能较好地体现出来,就有利于把握内容、了解情感了。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美文,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味到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作家那淡淡喜悦中夹杂着的淡淡哀愁。
  4、从情感跟入,体味全文。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情感浓郁、情绪复杂的文章,把握了作者或主人公的情感脉搏,也就等于找到了进入文本、体味文本的通行证。例如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整篇小说由情绪主宰、推动着:“我”期望、失望;期望、出乎意料、大大失望;期望、更出乎意料、完全失望。末尾处那句话“认识一下外面世界”更使人回味无穷。“我”的情绪变化来自与客观世界的不可捉摸,或者是实在使人不可理解。如果读者能伴随“我”的这种情绪的起落一起变化,同时深入地去想一想主人公情绪变化的原因,那么他也就基本上把握了全文。
  当然,阅读主体不同,整体感知的方法、侧重点也会不一样。阅读时,你可以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对你而言最合适的方法。另外,整体感知的要诀在于会意,阅读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
  
  参考书目
  [1]《现代阅读教学论》第153、157页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新时期文学二十年》第211页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杨小波,河北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