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中考作文应考方略

作者:傅会云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抓好了作文,学生在中考中语文一定会取得佳绩。如何有效应对中考作文呢?
  
  一、“红杏枝头春意闹”——写日记,这道风景线依然靓丽。
  
  几乎所有语文老师都会把日记教学作为作文教学的重头戏来唱。初三了,日记还要不要写?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初三阶段不能以学业负担重、闲暇时间少为由而将日记的写作工作废弃。对此,须作出几项明确规定:
  1、规定篇数。每周每个同学至少完成三篇或四篇日记。师生可平等共商,视情况而定,形成决议后便不可更改。
  2、规定内容。日记内容可以是日常学习与生活的见闻感受,也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的阅读与积累,更可以关注社会热点,每周搜集几则感兴趣的新闻,概括在自己的日记本上,算一篇日记。每周作文课,抽取部分同学发布自己搜集的新闻,资源共享。
  3、规定字数。除了新闻搜集以外,每篇日记以四、五百字为宜。当然,“有话则长”,“无话”最好也不要少于400字。
  可以这样说,写日记依然是初三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能为应考作必要的生活储备,使学生不至于考试时“巧妇难作无米之炊”。
  
  二、“千锤万凿出深山”——片段训练,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作文教学,不可能独立于语文课堂教学之外。语文课堂,听说读写满堂生辉。“写”是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作文教学有机地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在语文课上进行片段训练,化整为零地训练写作基本功,这是快速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片段训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如:
  1、仿写。例:仿照下列语句,揣摩句式特点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_________和_________,在_________中,________,像是_________,________。
  2、连词成段。学习了课文中表现力强的词语,教者适时选择其中三五个让学生在理解其义的基础上编故事、造句、写段落等。
  3、供材料写对话。例:《我的叔叔于勒》:“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于勒”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却不能叫他,不能与他亲热交流!如果可能,他们叔侄沟通,会说什么?请你写一段对话。
  4、读诗句绘画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景、物、情、人密不可分。语文课堂,学生品味语言,描绘画面,在此基础上,感悟形象,评价主题。诗意、诗情、诗味氤氲于胸,知、情、意三味一体,既学习了文本更锻炼了写作基本功。
  片段训练从局部着眼,从小处着手,不必要求面面俱到,不必强调文体,也不一定成篇。阅读中的点滴感受,思想上的片刻闪光,都可以形成文字。记叙、抒情、议论、描写、说明,灵活运用,让学生随时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句、段开始逐步提高到篇,过渡到构思成文。
  
  三、“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激发兴趣,调动积累,技巧点拨,提高作文质量。
  
  作文课是作文教学的“主阵地”。在这块“阵地”上,教者按照学期初的作文教学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作文训练。
  1、激发兴趣,引发作文积极性。作文教学中摸准学生心理、生理特点,肯定学生作文中闪现的智慧火花,找准他们的情感触发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选择典型材料,布置贴近中学生生活的时尚话题,激发兴趣,引发作文积极性。
  2、调动积累,使作文言之有物。中学生作文有些通病,如:词句堆砌非常华丽,但内容空洞,华而不实等等。要使这一现状改观,教者就要善于调动学生积累,使作文言之有物。
  3、技巧点拨,提高作文质量。为文虽无定法,但有一定技巧。修辞的运用、语段的转接、事件的详略、描写的层次、议论式点睛、创意型体式等等。语文老师在批改与评讲过程中做些过细的工作,学生作文质量一定会有所提高。
  “勺水渐积成沧海,拳石频移作泰山。”通过各种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训练,持之以恒地做作文教学的有心人,我们相信,学生一定会取得好的成绩。
  傅会云,教师,现居江苏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