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对作文教学的五点思考

作者:黄小霞




  思考一:作文是读写结合的,而不是分离教学的。
  
  常有许多同学为自己写不好作文而苦恼,他们说每次作文老师都作了详细的指导,平时也看了那么多作文指导书,作文的道理也懂,可为什么还写不出好的作文呢?
  应当肯定地说,老师在教学中讲该怎样写作文,学生也常看作文指导书,这是件好事,而且也很有必要。但是,仅仅是这样,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来说还是很不够的。之所以写不出好作文,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学生不懂写作的道理,而是平时将写作与读书分离开来了。写作文就好比游泳,你即使把游泳的常识和方法都背得滚瓜烂熟,可是,一到水里还是要出洋相的。学游泳的最好方法还是自己到水里反复练习,使劲儿地划,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然就可以在水里纵横自如了。写作文也是同样的道理,仅靠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一切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必须通过自己的认识和实践。只有经过自己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地把客观事物认识清楚了,才有可能联系实际加以运用,从而发展成为能力。
  作文是读写结合的,而不是分离教学的。在教学中,要彻底打破传统的单一的读、单一地写的教学,从而达到以读促写的效果。坚持以读为基础,从读到懂,由懂到写,由写到思,由思到会,即“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
  
  思考二:作文是写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
  
  在作文教学中,常有这样的困惑:学生们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写起作文来却是干巴巴的,没说几句话就草草收兵。是呀,现在的孩子们不是怕说话,很多孩子还是能说会道的,尤其是被我们称之为“聪明的差生”更是如此。谈古论今他们能说上三天三夜,可是,一写起作文来他们就抓耳挠腮,全没有了那种谈笑风生的英姿。为什么写不出来呢?那是因为作文是练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也就是说学生不能将语言信号转化为文字信号。
  想写好作文,非得打破语言信号转化为文字信号的障碍不可。从小到大,只要不是哑巴,就能从早说到晚。上了小学,参加看图说话、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等,这嘴巴说话可谓练到了滚瓜烂熟的地步。但写字呢?除了写作业,就是作文,而在学校一学期不过八篇左右的作文练习,在学校之外呢?那就不再写字了,更不用说是写作文了。过去还写写信,现在通讯发达了,打打电话就可以了,写字的机会当然越来越少了,写起作文来自然非常吃力了。因此,不常练笔的同学,每每写起作文来就感到很吃力,这就不足为怪了。他们即使勉强写出来,也是疙疙瘩瘩,内容干瘪无力。所以,我们得经常练习,以锻炼提高自己的文字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练笔的同时,揭开作文的神秘面纱——作文就是“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
  作为名师,在教学中都有自己好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完全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可是,学生要写一篇好作文仅有兴趣还是不够的。在帮助学生形成兴趣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让学生在写中学写,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当代著名作家莫怀戚说,天才只是一种状态。很多写手喜欢让人认为他天生就有一分才气,掩盖其所下的功夫,更不承认被严酷地训练过。写作才能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集学问之大成者,均离不开这种严酷的训练,但是训练要有度,度即真理。其一,训练须是科学而生动的;其二、接受训练者须甘于被训练。
  笔者认为,在注重对学生的兴趣培养的同时,一套科学的适应孩子训练写作的学习系统是必不可少的。第一要注重渐进性;第二要注重整体性;第三要注重个性。
  
  思考三:作文是改出来的,而不是一次性写出来的。
  
  改写,就是把铁制的剑熔化掉,再铸成一把钢刀的技艺;改写,就是将一个会唱歌的小男孩,装扮成知识的老人,再请他去讲述那曲折的故事。从古到今,凡在写作上有成就的,除在“写”上下功夫外,还特别注重在“改”上下功夫。他们之中可以说没有一个主张“落笔成稿”的,反而主张删改润色而后工。鲁迅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说明了修改文章的重要性。著名的农民作家赵树理让农民读者反复修改的办法本身就是一套非常好、非常实际的作文训练法。鲁迅给《北斗》杂志写过一封信,曾一再坚持主张作者对自己的文章必须反复看几遍,删去可有可无的字句,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几乎每一部重要的作品都是数易其稿。我国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就曾改了十次之多。俄国的托尔斯泰这么一位世界文学巨匠,对自己的作品也是一次次的或精心修改或推翻重来。一部《复活》这样的长篇巨著,他一共改了六次之多。路遥写200万字的《平凡的世界》也竟然改了六次,最后竟病倒在修改它的书桌上,再也没有起来……
  总的来说,无论从主体、客体、受体、载体来说,修改文章是一个再认识、再提高、再创作的过程,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修改是写作文的最后一个步骤,然而,这么一个重要的步骤却常常被一些同学所忽视,甚至被放弃,这是极不应该的。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一次又一次质量的提升,好的文章才能翩然而至。时之以久,学生才会在即兴作文时有“天才的状态”——快速构思,准确思维,挥笔而就,一气呵成。
  思考四:作文有可循的规律,没有可套的公式。
  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经过众多人的努力,人们总结了一套作文的规律。不可否认,这对作文教学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有人怀着急功近利的思想,规定了一些套路,试图让学生快速作文。这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影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作文有可循的规律,但是,“文无定法”,没有可套的公式。
  我们都知道,每一篇成功的文章都有其为表现主题服务的“方法”。笔者提倡“活法”,反对“死法”,更希望创出“新法”。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学了“法”,就可以照搬或机械模仿。文有法而无定法。有了“法”,得灵活运用,方能进入“无定法”的境界。好的“法”,常使人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达尔文有这么一句至理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笔者认为写作文的“法宝”就是:得意之处就多写几笔,写不出来的地方就少写或暂时不写,绕过去回来再说。
  写作时,我们应该“忘掉”作文理论,放开胆子,像放开一匹野马似的,跳跳蹦蹦,自由放纵,毫无顾忌,用这种大胆和任性的方法,开启生活之源,把文章写“开”,把笔头写“顺”,让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真情实感从笔端自然流淌。
  
  思考五:作文只有优劣之分,没有对错之别。
  
  所谓对错,在一定意义上它具有相对的绝对性,而优劣就不同,它带有个人主义色彩。在生活中,我们往往用对错来判断一个人的行为,用优劣来说某个产品等等。那么作文呢?笔者认为,没有不会写作文的学生。只要会说话,有情感的人,都会写作文。写作文就是瞄准一个方向,端起我们的情感之水,“哗”地一泼——一篇作文就成功了。所以,写作文是一个视野、情商和思维的问题。
  作文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优劣之别。作文是十分主观的东西,作文就是把心中想说的话写出来,把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它不像数学题有固定的答案,1+1就必须等于2,不能等于3。而作文并不是一个标准答案所能解决的,它具有丰富性,可以真实的记叙,也可以大胆的想象。评价作文有优劣之分,表达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就不一样。但再好的作文也有不足的地方,再差的作文也有其闪光的地方,这远不是对与错能概括得了的。因此,我们今后对学生的作文别再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或自己的观点来评判学生作文的对错,只能说这样写就好一点,那样写就差一点,别再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不怕写作文,才会把自己心中想要说的话全部倒出来。
  黄小霞,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