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鹧鸪天·桂花》的精神世界

作者:庄海志




  李清照的《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是一首颇有思想深度的词,作者先直接描写桂花,后是议论,写出了自己对桂花的理解:桂花是心中的精神世界。
  开头二句,通过桂花的风貌,赋予她纯洁、高尚、无私的品质,她虽然轻盈渺小,但品性温和宁静,且自然地真情地奉献自己的香味,说明其内质美,无须炫耀自己,声张自己,去争得赞美的口碑,她犹如一位有涵养的纯净的君子,以其淳朴的不求功利,不求声名的真实的心,赢得了世人的敬佩。可见这不仅仅是写桂花浓郁的芳香,而是寄予了作者美好的心灵。
  桂花是情操。“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说明桂花的内在美最为重要,最为可贵,她没有艳丽的外表,没有牡丹之类的花那么名贵,但从其平淡的色,香纯的味中,见其纯真、朴实和执着的本质,不因外在的差异改变自己,不受外事外物的制约、左右,不在乎世人的褒贬,坚守其本色,自持、自重,以求内心世界的舒坦、淡然、旷达,精神上的满足,使之在宽阔的天地间,从容、洒脱、自信地展现自己没有悲观厌世的思想,彰显一个没有任何束缚而又独特的个性,那份喜悦,那份风采,在这里充分得到了诠释,故作者称之为“花中第一流”。这是对桂花的赞美及崇敬之情,通过其之情,“花中第一流”还蕴含着深刻的内容意义,她可喻人高贵的品德、不息的信念、不变的理想、不屈的精神、健全的人格,等等。也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怀,正义的追求,即做人做事不骄横、不虚假、不浮华、不私利……有理想、有道德、有真诚、有尊严……体现出积极的健康的思想情操。
  桂花是理想。“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用梅花、菊花与桂花对比,通过梅菊两者所表现出的羞愧和妒忌的心理,来表现桂花的优势与特点,说明她正是利用自身的优势,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花类中占有一席之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她代表着新生事物,是作者的思想愿望和要求。一是作者认为人如果没有理想,将在无边的空虚和等待中,碌碌无为,平平庸庸度过此生,生命变得毫无价值,毫无光彩。桂花尚且能“霜天竞自由”,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地生长,人更应有勇气挑战自己,挑战旧事物,找准自己的位置,确立好理想目标,带着理想踏上人生旅途,使生命充满活力;二是要告诉人们,不要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新生事物,排斥新生事物,做到明是非,胸襟宽。否则,理想难以实现,生命也就白白流逝,人格和尊严也会丧失,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理想的思考,对人生价值取向的认识。
  桂花是意志。“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借屈原对桂花的不理解,没有情意,不给予褒扬,来反衬作者对桂花的关注,对桂花的珍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她从桂花那里看到了坚忍的品格,也就是她所要的境界,一种让所有人都来了解的精神,作者要表达这样一个内涵:人有了理想,还应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切不可在理想征途中找不到坚持下去的出路,动摇了自信心,最终半途而废,回到苦闷的旋涡中。因为在对理想的实施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意想不到的困难,或不尽人意的事情,在社会上也许得不到公认、理解、尊重,甚至遭遇歧视、指责、谩骂,正是“可煞无情思”。意志薄弱的人往往经受不住重重困难的考验,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只有意志坚定的持有积极人生态度的人,才能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后到达理想的彼岸,并得到后人的敬重、赞扬,表达了作者精神不变的思想态度,揭示了“生命因意志而存在”(叔本华语)的本质。
  正是有了“敢于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敢于冲破世俗观念”的精神勇气,作者身上没有“一般封建妇女的自卑感”,而是充满着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掌握了广博的文化知识,她敢于利用当时各种文学形式表情达意”,深沉地、执着地、积极地表达她的精神世界,也“使她在词创作中表现较多的独创性”(《中国文学史》第三册,一九八二年四月)。《鹧鸪天·桂花》正反映她真实的人格和精神力量。
  庄海志,教师,现居广东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