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用“PR”思想解读《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者:张 武




  “PR”是“公共关系”的英文缩写,中文简称为“公关”。细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觉得该文颇具现代意义上的“公关”意识,以此解读课文,一方面可拉近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距离;一方面可帮助学生在领悟古文丰富内涵的同时,找到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与积累。可谓是催生本篇课文教学的一缕春风。
  “PR”的原则有调查、沟通、理解,塑造组织形象等。调查是前提,沟通是中心环节,理解是关键,塑造组织形象是终极目标。应该说《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所记叙的几个人物都具有公关意识,而邹忌尤甚。
  
  一、悉心细致地询问(调查)
  
  文章开篇叙述“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修,高;昳,容貌美丽,说明邹忌长得身材高大,仪容美丽。邹忌也为自己有这样的天赋而自得,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问妻子,他与徐公哪个美。然而此时邹忌心理又是矛盾的,因为他知道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自愧不如。矛盾中的邹忌于是向“内部公众”,也就是向自己的家人,展开咨询和调查,妻妾回答的结果相似。按理说,邹忌应该高兴,可是他懂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于是继续开展咨询调查,范围扩大到外部公众即客人,当客人回答与妻妾表达相同时,这时候的邹忌心理究竟怎样,文章没有叙述,或信以为真,或将信将疑,或全都不信,我们不知晓,只有一个活生生真实的徐公到来,邹忌才有相形见绌之感,“孰视之”与“窥镜而自视”的细微行为表现,更能体现邹忌考察问题时的认真态度和细腻作风。在“弗如远甚”的事实面前“暮寝而思之”。
  从邹忌开展调查的过程看,有两个特点:一是有特定的调查目标,即“孰美”。围绕这一问题,他先后采用咨询法和观察法调查妻、妾和客人等内外公众;二是有具体的调查内容,即自身形象。客观地说,一开始邹忌是在暗中与徐公斗美比丽,但又不自信,于是想让别人参与测评,说出子丑寅卯来。然而参与测评的人都说出了假话。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三个参与测评人也有公关意识,他们说假话是为了谋私,妻求对她宠爱,妾求对她亲和,客求名利双收。因为他们三人知道有时“实话实说”对自己并没有好处,拣美言对外抛不为过。“恶人不打笑面虎嘛!”但实事求是的邹忌可不是爱听赞歌的“乌鸦”,“暮寝而思之”后,客观地分析他们说假话原因。一为“私我”,一为“畏我”,一为“有求于我”。“看破人情,便可因小悟大。”
  
  二、机智巧妙的沟通
  
  现代“PR”理念认为,沟通是人们相互之间传递,交流各种观念、思想、情感,以建立和巩固人际关系的过程。沟通能消除误会,化解矛盾,这是“组织生存”的条件,是争取公众的基础,是增进理解和树立形象的前提。邹忌和我们生活年代相距两千多年。但是他针对齐国存在的弊端,现身说法,以家事喻国事,及时地与齐王交流观点、思想,提醒齐王不能只听好言丽语,使齐国利益蒙受损失的做法,给我们上了一堂新鲜而生动的“PR”课。
  邹忌入朝拜见齐王时说:“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情理固然,耐人寻味。诚恳的语言之中,足见一颗忧国之心。他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懂得“言及之不言,谓之隐。”他在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中参出道理,能摆正位置,当好参谋和助手,能提供新颖见解给齐王参考,诱发齐王思路,帮助齐王修正治国决策。他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指出妻、妾、客的三种回答是出于不同目的,给齐王一个有趣而清晰的印象,再以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经历作比较指出齐王受蒙蔽的严重性。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中破的,真是妙绝。“王之蔽甚矣”无疑是一针清醒剂,促使齐王猛醒。融洽的气氛,高超的沟通艺术,使效果颇佳。由此可见,邹忌不仅是一位谏议谋臣,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公关能手。
  邹忌的沟通技巧,值得借鉴。针对不少青年学生与他人交往沟通技巧虚位的今天,利用这一文本资源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与艺术,其意义非同小可。
  
  三、齐王对邹忌的理解
  
  从公关角度说,理解是指通过努力,使公众对组织存在与发展予以认同,从而赢得公众的好感和支持。
  作为国君,齐王懂得“往者不可谏,来者尤可追”,因此对邹忌的建议十分理解。就动机而言,邹忌的言行,是从齐国(即“组织”)利益角度考虑;从身份而言,劝谏国君兴利除弊是邹忌的职责与义务。邹忌之于齐王,既是臣下,又是同事。齐王本着“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的思想,先有曰:“善”,后有下令之辞,“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之过者受中赏;所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过者,受下赏。”此时的齐威王,已不像继位之初那样,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而是一位励精图治,修明政治,很有作为的君王。据记载,齐威王时,即墨大夫治即墨,“田野辟,民人给”。阿大夫治阿,则“田野不辟,民贫苦。”威王诛阿大夫而重赏即墨大夫。说明齐威王能赏罚分明。“无因喜以谬赏,无以怒而滥刑”。
  齐威王奖励进言献策的政策,取得了臣民的信赖,赢得了民众的拥戴,出现了“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的良好结果。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齐王对邹忌的理解是建立在有豁达的胸襟和宽容大度的品格基础上。这又使我们想起马尔辛利刚任美国总统时的一件事,当时他指派的税务部长受到许多人反对,一群国会议员逼着他说明委任此人的理由,为首的一位竟然开口大骂,马尔辛利不吭一声,直到这个人精疲力尽而缄口时,他“犯而不校”,才用温和的语气问道:“现在你觉得好些了吗?照理说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不过我还是愿意详细地给你解释。”接着他又和颜悦色地说:“这倒也不能怪你,因为我想任何不明真相的人都会大怒的。”听了总统的详细解释后,那位议员说:“总统的选择并没有错。”误会需要消除,分歧需要沟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允许别人的不理解,以至犯颜强谏。邹忌在获得齐王的理解和支持的同时,也就等于获得了齐国民众的理解和支持。邹忌和齐王的行为不仅避免了齐国言路不畅的危机,而且为齐国树立了一个崭新的形象。
  
  四、共同塑造齐国形象
  
  形象是“PR”基本目标的最高层次,是组织重要的无形资产,组织形象也构成了“PR”的核心概念。形象意识,也就是在谋划组织的发展,解决组织面临的问题时候要有全局观点,站得高,看得远。特别是危机出现时,要对公众负责,勇于承担责任,要采取积极措施,尽快表明态度,要争取公众支持,赢得事态转机,以甄别时事政策。
  在日本东京的奥达克余百货公司曾发生了十几个小时内连续拨打35次紧急电话的故事。一位名叫基泰丝的美国记者到该公司购买一台唱机,作为见面礼,送给住在东京的婆家,售货员彬彬有礼,特意为她安排了一台未启封的(其实是一个空心货样)给了她,回到住所,基泰丝开机试用时,却发现该机未装内件,她火冒三丈,迅速赶写了一篇题为《笑脸背后的真面目》的新闻稿,并准备第二天一早去商场交涉。正当她动身之前,忽然收到百货公司打来的道歉电话。不一会儿,一辆汽车赶到她的住处,公司领导和提着皮箱的职员一进门便鞠躬,表示请罪。他们除了送来一台新的唱机外,又加送蛋糕一盒,毛巾一套和著名唱片一张。谁知在空心货样卖出不久,售货员清点商品时,发现了此事,公司领导接到报告后,连夜开始了一场无异于大海捞针(当时只有两条线索可循,即顾客的名字和她留下的一张“美国快递公司”的名片)的行动:他们打了32次紧急电话,向东京各大宾馆查询。再打电话问纽约“美国快递公司”总部,得知顾客在美国的父母的电话号码。接着又打电话去美国,得知她在东京婆家的电话,最后终于弄清了她在东京期间的住址,这期间的紧急电话,合计35次,基泰丝得知这一切时,深受感动。她立即重写了新闻稿,题目叫做《35次紧急电话》。
  奥达克余百货公司的行为感动了公众,也为组织塑造了形象。
  每个个体,每个社会组织,以至整个民族都需要有一个好的形象。民族与国家的形象,需要社会各阶层人士共同塑造。邹忌、齐威王以及那些进谏的群臣,一起塑造了齐国形象。齐国能去蔽纳谏,修明政治,致使当时和齐国国力相似的燕、赵、韩、魏都到齐国来朝见,实现了在朝庭上就战胜别国的目的。
  “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邹忌能观察社会人文现象,通过齐王教化天下的人。他为国相期间能“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到威王末年,“齐最强于诸侯”。
  张武,教师,现居安徽六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