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求学之径与治学之方

作者:方志红




  方:作为21世纪的青年学生,我们是把做学问作为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在,所以到底要如何为学、治学是关系到我们一生的大事。记得曹老师您也说过,博士阶段的学习就基本奠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学术基础。一个青年学生想要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学养是关键了。青年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学养?应该怎样充实自己的学养呢?
  曹:这应该是一个博和专的问题。你们博士生在学养上要做到宽和深的结合。所谓宽就是你们古今、中西的知识都应该有。少看一些废东西,不要去看那些文化垃圾。比如中国的东西,《十三经》、《诸子集成》、《史记》、《汉书》、《后汉书》等这些看一看,然后还有一些必要的典籍如《文心雕龙》等再看一看,我看你就很厉害了。不要去看很多无关的书,那些书很难啃,也没有什么用。西方的典籍如《圣经》,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黑格尔的,还有西方当代文论的重要著作,你把这些读完,其它的书你不要看,你就很博了。我在教你们时实际上就注意了这个问题。我们《十三经》要读,当代西方文论要读,还有就是典籍的问题,《文心雕龙》、古代文论名篇都要求你们背。有几本书要精读,要钻深下去,这就是你们的学养,精和博要结合起来。所以你们以后做学问,一定要有一个立足点。我强调你们写博士论文,一定要把你们的优势突出出来。你要站在一个点上,在这个点上你钻得很深,别人都比不过你,在这个基础上,别的你也懂,这样的学养就非常好了。我原来就是学古代文论的,也不是说什么都学,但是现在能教的课程很多:用英文讲当代西方文论,讲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讲古代文论、《十三经》等。其实也是从一点旁及其它。实际上我最熟的一点、钻得比较深的一点还是中国古代文论。
  方:我觉得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学者,除了学养这一关键,摆在第一位的恐怕还是素质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学会做文,先学做人”,您认为呢?
  曹:现在有一种倡导说要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这实际上是看出我们国家教育的另外一个毛病。什么毛病呢?那就是我们培养的方向有些问题。问题在哪里呢?就是原来我们培养多半注意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你要学一些知识比如数学的、物理的,你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比如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等,这是我们大学过分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但是我们大学不能仅仅培养知识和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当将,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人才,更不是一个能够成为学术大师、成为真正大学问家的人才。所以真正的大学素质培养是要培养“人”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谓全面发展的人就是说他不仅要学知识、学技能,他还要学方方面面的。哪方方面面呢?比如说作为一个人,有些人同样的知识、同样的能力,甚至可能天分还要好一点,但是他在他的事业中,不一定成功。能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什么呢,就是你的素质。比如有的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非常执着,这种意志力很重要。这样一种意志力从哪里来?是后天养成的,尤其是大学教育给我们的。还有一个人的道德情操的问题。你学了知识,你拿来做什么用?你有了创新,你创新是为了什么?有的科学家就有很高的情操,他为了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了人类的和平事业。这样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大学绝对有义务来培养。作为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有崇高目标追求的人他和一般的那种追求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人要有爱心,有同情心。这种爱心、同情心也不是说你懂得知识、懂得技能就可以有的。还有一个人要有一种审美感、想象力。凡是能创新的人他的审美感都很强,想象力也很强。我们做一个东西,光是做出来还不行,它还要有美感。我们理工科的也好、文科的也好,这种审美感的培养很重要,审美情趣往往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气质。大学生一站出来气质就不一样,“腹有诗书气自华”嘛!气质怎么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的,是大学里熏陶出来的。所以人的素质它是全面的。一个全面的人包括道德、理想、意志、想象力、审美能力、同情心、爱心、人与人之间的协调能力,还有心理素质,有很多人一碰到什么事就跨了,甚至一点小事就跳楼自杀,那你的一生当然就完了!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心理素质。象这些都是大学里要培养的。对于一个青年人来说,要想真正成功,他的素养是很重要的。我想这些东西,在我们的大学培养中都应该注意。有很多人认为,现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比如我们需要修房子,我们就培养泥水匠;要造电视机,就培养机电工程师,这个不对。在我们中国古代或西方古代,那时还没有分科,西方最早的大学大都是教会办的,他们更多的是读《圣经》,读古希腊的哲学著作;我们中国古代重点就是学“五经”嘛,学出来以后就去当官,当官就要什么都懂,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等。比如张居正,他就发明了“一条鞭法”。你说他们是专门分科学的吗?不是这样的。我们今天的分科,把知识分得越来越窄是不利于我们事业的。所以现在重理轻文对我们人的素质的培养就更不好。我们理工科的如果没有人文素质,那就不行,就做不好科学。所以我觉得人的素质培养是大学里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我们教育中应该考虑的问题,也是我们年轻人非常需要的东西。可我们今天,好多人对素质教育都理解偏了。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学学绘画、学学音乐,如此而已。没有真正认识到它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所以我说加强素质教育,就要包括很多方面。素质教育更多地来自什么呢?我教你们《十三经》你们都有体会。很多人学了《十三经》以后发现里面有好多东西,甚至有人学了后发现家庭关系都好处一点了。西方好多人读了《圣经》也是一样,他们接人待物都有爱心。可能这些经典或宗教典籍有一些封建迷信或其它落后的成分,都有糟粕,但也确实有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
  方:是呀,我读了《十三经》以后,里面的很多名言,象“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不足与议也”、“积善之家有余庆,积不善之家有余殃”等等,对我都仿佛醍醐灌顶呢!那么是不是说只有在学习经典中才能培养出素质呢?
  曹:从我们现在的大学来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培养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人文学科的经典。国外大学也如此,哈佛、牛津这样的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都要上一些人文课,理、工、农、医科都一样,文学、哲学、历史的经典一定要学。国外大学一年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重头戏,经典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没有经典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不可想象的。
  方:从《中华读书报》上看到曹老师要给全校本科生开《十三经》,是这样的吗?目的是不是培养人文素质呢?本科生也和博士生一样学吗?
  曹:现在还没开始上。学习经典扩大到本科,已经引起了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就是要读经,有人认为是复古,实际上他们都有问题。我们今天的社会有点不正常,有很多人认为读经就象吸毒一样,是吸古代的毒,他们把中国经典当毒药了。有些学者在文章中就写道,经书都是毒害青少年的。这种说法很有问题,照这样说来的话,西方大多数人都读《圣经》,但是毒害他们没有?还有些学者认为读西方的就是好的,读中国的就是不好,这不是有问题吗?
  为什么这些经典(西方也好、中国也好)能流传几千年,为什么这些经典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因为它构成了我们整个人类的文化架构。你不去读它、不去了解它就说它有毒不能读,这是不对的。有些人又认为应该读这个,不应该读那个,我认为任何防范都不应该设,对经典,首先应了解,你如果认为它有毒,你读了以后去批判它嘛!
  当然本科生读和博士生读是不一样的,不是指《十三经》,主要是我们古代的一些重要典籍。我们编的有专门的教材,内容是这样设置的,比如选一篇经典文本,有概述、简介、注释、详解;在教学时把阅读文献和讲授结合起来,还要用多媒体,配有古代的音乐、古代的画面,还有影视;把历史知识、历史典故和文本结合起来。如果不读文本空讲是学不好古代文化的。这既是在传承古代文化的知识、精神,另外一方面也是在培养一种人文素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