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页键:(←)上页,(→)下页,(del)目录
客家人与客家文化 作者:丘桓兴
第一节 出国过蕃习俗




  客家人称出国谋生为“过蕃”。因为他们大都是去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这些毗邻中国南方的国家,因之又称为“出南洋”。

  旧时出南洋,主要方式有俗称“卖猪仔”和由“水客”带过蕃两种途径。其中前者约占华侨的20%,后者为80%。

  “卖猪仔”,根据华工出国时间、地域、劳动组织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猪仔”、“契约华工”、“赊单工”等多种类型,这是近代殖民主义者掠夺华工去南洋和世界各地做苦力的一种手段。当南洋传来招募华工的消息后,设在广州、澳门、香港、汕头等地的“猪仔馆”,便派人去内地“招募”。他们或诱骗拐卖,或武力掳掠,还要逼迫被“招募”者签订卖身偿债契约。然后便把这些劳工用猪仔船运往南洋各埠贩卖,因而人称“卖猪仔”。据统计,当年在广州、汕头的“猪仔馆”便有30多间,粤东许多客家人就是从这两个港口被卖“猪仔”出去的。

  在被称作“活动地狱”的猪仔船上,华工被锁禁在轮船大舱里,挤得密密麻麻,以致卧无尺地,难以转身。他们吃不饱,喝不上水,加上空气污浊,晕船呕吐,生病者极多,有些人在贩运途中便命丧黄泉,被扔下大海。为此,有一首客家山歌描述过蕃时的苦难情景:“至嘱亲友莫(不)过蕃,海浪抛起高过山,晕船如同天地转,舱底相似下阴间。”

  那些侥幸活着上岸的华工,他们过关时,还要被剥光衣服检查,备受凌辱。至于他们后来为主人采矿、垦殖、修路,亦是饱尝人间辛酸。有一首客家山歌描述在锡矿打工的艰难日子:“日头似火热难当,挑担锡泥上跳帮,一身晒到锅底黑,心中苦楚谁思量。”他们中虽有幸存下来的,但更多的是很快就被折磨死去,或终身困苦,因而许多“猪仔”一上船便沓无音信。

  由“水客”带过蕃,这是在南洋的亲人,委托水客把家乡某人带去南洋。水客是往返唐山与南洋之间,专门替华侨和侨眷带信、代写书信,带银钱、捎物品的人。由于他们在南洋住的时间长了,熟门熟路,与当地的海关、移民局等都建立了关系。于是,他们接受当地华侨的委托,为家乡的过蕃者代办护照、签证及其他各种手续,并带着他们来到南洋。最后,水客从华侨那里收取俗称“走水钱”的报酬——一般为所花费银钱的3%—10%。

  近代过蕃,皆乘轮船,其中通过南中国海需航行七天七夜,于是俗称为“过七洲洋”。南中国海风急浪高,不时还有台风突袭,险恶重重。于是,每有子弟过蕃,其家庭、宗族乃至全村,都要当作一件隆重的大事来办。

  临行前一天,过蕃者的父母要备好三牲、酒茶、干鲜果品的斋盘和香烛纸钱,在大门口的禾坪摆设香案,摆上供品,虔诚地敬祀天神,祈求一帆风顺。全家还要用三牲等,到祖宗祠堂去,一来让过蕃的子弟向列祖列宗辞行,更重要的是向祖宗祈求平安:“我儿明天就要出洋过蕃,请祖宗保佑他一路平安,顺风得利。 日后,我儿会用桌板扛银子回唐山的,……”

  是晚,主家便用这些敬神、祭祖的供品烹煮菜肴,摆设酒席,邀请族中长辈、亲友共宴,欢送子弟过蕃,并再三叮嘱到了南洋,切莫忘了唐山的父母兄弟。

  第二天清晨出门时,过蕃者依俗要从祠堂或围屋的正门出发上路。长辈、父母、兄弟、亲友都要送行,而且,他们或低声叮嘱,或心中默念,祝福子弟一路平安。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