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体育 作者:任海


第五节 登高



  中华大地有无数的雄山峻岭,奇峰险岩,以瑰丽多彩的风光吸引着人们。登山早已成为中国一项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大教育家孔子就很喜欢登山,他登上东山俯视鲁国,登上泰山俯视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登山最好的季节是秋天,特别是晚秋,紧张忙碌的收获已经结束,难得的余暇,欢娱的心境,金风送爽,天高云淡,一阵阵秋风吹拂中,大自然的花草树木,呈现出一年中最丰富的色彩,一幅美不胜收的秋景图。气候宜人,道路通达,在这个时候登高远望,万里江山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因此,秋日登高是很自然的事情。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我国自古就有在重阳节登高的传统。唐代的诗人李白、王维、岑参(约公元714—770年)、杜甫、刘禹锡(公元772—842年)都留下了在重阳节登高的诗篇。但是为什么人们一定要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却是与一个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的。据说在东汉年间,在汝南这个地方,有一个名叫桓景的人,跟随道人费长房学习。有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你可要小心,因为汝南将有一场灾祸。避灾只有一个方法,就是让你的家人在胳膊上系上装有茱萸(一种药用植物)①的小布袋,登上高山,然后喝菊花酒。桓景就按费长房吩咐的一一照办,带领全家上了山。傍晚,下山回家一看,只见家里养的鸡呀、狗呀都死了(《荆楚岁时记》)。从此以后,人们为了避邪,每当重阳节就登高。当然这只是一个迷信的说法。其实人们带茱萸,登高,喝菊花酒是为了避免登山途中毒虫、蚊蝇的干扰,有益于健身,与避邪没有什么关系。

  登高是一项非常普及的古代体育活动,为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所喜爱。东晋的大诗人谢灵运还自己设计制造了一种前后装有齿的木屐,专门用来登山。上山时将木屐的前齿去掉,而下山时则将后齿去掉(《南史·谢灵运传》)。人们便称这种木屐为“谢公屐”。唐代的李白也很喜爱登山,曾经“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就是穿着谢灵运发明的这种木屐游了天姥山(《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还在重阳节兴致勃勃地登上洞庭湖畔的高山,一边吟唱着“九日天气清,登高无秋云”的诗句,一边饮酒,观赏湖中水军的操练(《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

  虽然登高以登林木葱茏、空气清新的高山为最好,但是在一些没有山的地方,或对一些因年老体弱等原因不适于登山的人来说,人们住地附近的高台、塔寺、高阁等均可作为登高的地点,如唐代的皇帝就每逢重九登大雁塔,成为惯例(范灯《忆长安·九月》)。

  ——————

  注释:

  ①茱萸,植物名,又名“越椒”,俗称“艾子”,其味香烈,有驱虫、除湿、驱风邪、治寒热、利五脏的功效。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应天故事汇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