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百国归来:中国的另外四种选择(外一篇)

作者:张维为




  一个国家的发展,就像人的一生,主要就是关键的几步。这几步走对了,一切都会比较顺利,前景会比较光明。这几步走错了,就会伤筋动骨,甚至全盘皆输。回头看一下中国走过的三十年,不能说没有犯错误,有些错误也不能说不严重,但是在最关键的几步上,我们走对了。何以为证?我想横向比较一下其他的选择及其结果即可。改革开放从1978年底开始,回头看来,如果不是邓小平这位强势领导人的主张和坚持,中国本来也可能选择不同的路径。我想到了以下四种选择:
  第一种就是“极左模式”:不改革开放,全面肯定和延续毛泽东过去的政治挂帅,阶级斗争,抓革命、促生产的一套做法。改革初期当时提出“两个凡是”的人基本上是这种思路。如果当时中国走这条路的话,我们今天的结局恐怕不会比北朝鲜好。北朝鲜的情况,大家都很清楚,这里就不赘述了。
  第二种选择“极右模式”,走一条全盘西化,用一个亲西方的政府取而代之的西化模式。我记得八十年代,主张“全盘西化”的学者在大学里演讲,总是赢得一片喝彩。“中国最需要的是进口一个总理”,下面一片掌声。连“最好让西方把中国殖民一段时间”的观点,支持者也不少。其实,在发展中国家,前苏联的集权模式没有成功,西方的民主模式也没有成功,这是我走访百国后得出的一个结论(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只能走自己的路)。以菲律宾为例,大概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西化能比菲律宾更彻底了:菲律宾先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人们的宗教信仰都改成了天主教,后来又是美国的殖民地,很长时间内被视为亚洲的“民主橱窗”,其政治体系和制度照搬美国,三权分立、政教分离,至今民主制度确立了一百年了,虽然其间有日本侵略和二十年的马科斯政权独裁,但1986年一场“人民力量”推翻了独裁政权。2001年又是“人民力量”赶走了埃斯特拉达总统。但这个国家却长期陷于政治动荡,一个在东亚经济曾仅次于日本的强国,一个“民主的橱窗”,却由盛转衰,远远落后于四小龙,又很快地被中国超过。
  我是前年夏天访问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首先入目的就是大量的贫民窟。菲律宾全国3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平均每日的收入不到一美元。现在每十个菲律宾人中就有一个背井离乡,在海外打工。总计约八百万人,使菲佣成为菲律宾整个国家的名片,菲佣的汇款也成了菲律宾外汇的主要渠道。菲律宾机场都设有为劳务输出人员开辟的专门通道。
  因为我1983年底曾在北京参加接待过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夫人一行,我便问马尼拉大学的一位教授,现在的菲律宾和马科斯的时候比怎么样?她坦率地说:“现在更糟。什么‘人民力量’,都改变不了菲律宾少数声名显赫的家族控制菲律宾政治的现实,他们是既得利益者,通过自己的财力和人脉,影响菲律宾的各级政治。”她还谈了这么一个观点:“过去是马科斯家族和他的亲信腐败,他们贪够了之后,倒也为老百姓做点事情。现在是换一个政府,就是新一轮贪污的开始。你怎么办?老百姓怎么富裕得起来?”(世界上研究腐败最权威的组织“透明国际”发表的2005年世界腐败指数摘要如下:冰岛1、新加坡5、香港15、中国内地78、印度90、菲律宾124、俄罗斯128、肯尼亚144、孟加拉158)
  菲律宾人现在说,菲律宾民主最后归结为3G,也就是枪(gun)、钱(gold)、暴徒(goons)。我的导游对我说:“过去马科斯政权的时候,只有马科斯和他的亲信可以这样,现在恢复民主了,谁都可以做这些事情,情况比马科斯的时候还要糟。马科斯一倒台,表面上看是民主胜利了,实际上,这三个g开始普及了。”我问他为什么菲律宾政治中有这么多谋杀,他说,“政治职位是政界人物的财源所在”,所以政客经常不惜铤而走险,雇用杀手,谋害政客和敢于揭露真相的新闻记者。“政府连枪支都管不住,现在有四十多万枪支散落在民间”。
  马尼拉虽然破破烂烂,但也充满活力,汽车大都抹得花花绿绿。2004年这个国家曾创造过5327对情侣同时在首都马尼拉接吻的吉尼斯纪录。只有这样一个热情洋溢的民族才会把一个电影明星埃斯特拉选上来当总统,然后又把他投入监狱。
  类似菲律宾这样的模式,在第三世界比比皆是。经济和社会结构是中世纪的,上层建筑是后现代化的,结果就是政府和人民的需求严重脱节,人民迟迟摆脱不了贫困,国家长期处于动荡之中。老百姓为基本生存而挣扎,犯罪率直线上升,但国会里面却在讨论向“文明国家”学习,废除死刑,菲律宾好像也是在今年废除了死刑。
  在排除了上述两种“极左”和“极右”的非改革模式之后,剩下的还有两种改革的模式:一是古巴的“保守改革模式”,二是前苏联的“激进改革模式”。
   古巴的改革模式可以称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尽量坚持原来的体制,在局部地方作一些小打小闹的改革。古巴坚持计划经济,但也增加了有限的市场调节,和我们改革开放初期很有影响的“鸟笼经济”思路颇有共通之处。2005年夏天,我到古巴访问了十天,住在一个朋友家中,所见所闻,感触颇多。对于古巴,我是心怀某种敬意的,因为这么一个人口一千万的小小的岛国,竟然有勇气向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叫板,而且一坚持就是四十多年。还有传奇般的人物卡斯特罗,我在欧洲近距离见过他两次,确实充满了个人魅力。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古巴给人印象是失望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古巴的经济太困难了,人民的生活太艰苦了。我对自己说,如果中国当时没有能够勇敢地走向市场经济,接受全球化的挑战,中国的今天状况可能不会比古巴好多少。
  那次,我是乘古巴航空公司的飞机从巴哈马斯首都拿骚起飞去哈瓦那的,这也是我百国之行所乘过的最旧的飞机,前苏联制造的安波洛夫42型螺旋桨飞机,看上去至少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四十多度的高温,机上所有空调都失效,一个小时的飞行就是洗桑拿,汗雨如注。机上的乘务人员也毫无笑容。飞机一起飞,座椅上方的手提行李舱门都被震开,其中一个手提包还掉了下来,但好在没有砸着人。大家都有些紧张,只有一个美国小伙子,一手搂着自己的古巴女友,一边放声大笑。我看到一些古巴老年乘客对此有一种愤怒的表情,大概感到古巴的尊严受到了侮辱,但也真是无奈。
  哈瓦那主要商业街上的商店大都空空如也,服装店的橱窗就是几件白衬衫;药房出售的,包括红药水、紫药水在内,大概只有二三十种药。市场供应给人的感觉比上海在“文革”期间还要萧条很多。我的房东告诉我,主要生活用品都实行配给供应。从面粉、猪肉、鸡蛋,甚至食糖,都凭证供应。牛肉是国家专营,私人买不到,只供应给涉外的饭店和餐馆。街上的车不多,而且大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污染耗油的旧车,所以满城都飘荡着汽车尾气的味道。车太旧了,所以抛锚的很多,开着车盖修车也成了哈瓦那的一景了,还有用卡车车头拖着公共汽车车身行驶的车辆。据说中国造的大客车很快就要抵达,我可以想象这将是哈瓦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政府对社会的控制非常之严。手机受到严格管制,极少有人使用。上网也很不方便。除了在市中心有一个我等了半小时还没有轮到我的网吧外,几乎只有涉外饭店才能上网,每二十分钟收三个新比索,约等于三十块人民币。价贵还不说,上网速度非常之慢,打开电子邮件,十几分钟就过去了。电视只有四个台,一个新闻台,播送的大都是枯燥无味的会议。一个文艺台,播送不少相当不错的欧美经典故事片,还有两个教育台,传授数理化、医学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优点是都没有商业广告的打扰。报刊杂志很少,Gamme是党报,八个版面的小开本,尽是口号和会议新闻,书店图书的种类和数量也很有限。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