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欧美国家近年来聋教育发展的几个新动向

作者:刘胜林



要的学生提出了与普通学生一样的质量标准要求,使得许多聋教育研究者更迫切地意识到需要探讨这些标准对聋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才能使聋生达到国家规定的教育标准。比如,2002年加劳德特大学发起了包括聋教育研究者、聋童父母、学校管理者、测验设计者以及其他相关团体的全国性学术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明晰NCLB的要求以及认识NCLB对聋教育的影响,讨论的中心问题就是NCLB对聋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聋童在成就测试中会面临的特别挑战。可以说聋教育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比现在更关注如何提高聋童学业成就的问题,而且这种关注正导致整个聋教育的变化,比如聋教育的教师教育和培训以及聋校的发展等。
  
  2 耳蜗植入对聋童发展的影响正在成为聋研究领域一个新问题
  
  技术不断在进步,也不断影响着教育。对于聋教育,从听力喇叭到助听器再到耳蜗植入,每一步都引起了强烈的争议,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聋教育的研究方向。欧美国家通过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并利用技术的进步使听力障碍的儿童在出生时就能够得到诊断,耳蜗植入技术使那些原本不大可能听见和开口说话的重度或全聋儿有了希望。耳蜗植入的成本不菲,捷克学者(Milon.Potmesil)认为从耳蜗植入的直接成本(与手术有的)、间接成本(手术前后的管理和运行费用)和非物质成本(对手术及术后结果的担心、忧虑)对比产出的不确定结果来看,耳蜗植入是一项昂贵的选择和决定。而且耳蜗植入风险不小,比如残余听力的彻底失去、脑膜炎等后遗症以及多年后需要重新植入的风险。但高成本和风险丝毫没有阻挡越来越多的聋童成为耳蜗植入的使用者,2000年美国的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将能够接受耳蜗植入的年龄提前到1岁;从1991年到2002年接受耳蜗植入的聋童数量增加了40倍。甚至有人建议对那些被确诊为重度听力损失、使用常规助听器无法取得明显效果的婴儿最早可以在8个月时实施手术。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一些维护聋文化的社会活动者就担心“耳蜗植入会让聋人学校空校”。耳蜗植入果真能够带来这样的效果的话,那也不失为聋教育的进步,聋教育本身就不完全是聋校的教育。可是耳蜗只是一个电子元件,尽管技术上它不断在发展,但它本身不能产生正常听力,只是提供了外界声音和传递信息的神经之间的连接。它的效果如何,聋教育如何利用这样的技术进步,成了目前聋教育领域最想得到答案的问题。
  
  2.1 耳蜗植入对聋童语言发展的促进
  最近几年大量的研究考察了耳蜗植入的效果。医学领域的研究主要探讨了耳蜗植入的前期诊断以及术后康复、预后效果及后遗症以及技术上的不断改善等。发展和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耳蜗植入对聋童语言发展、社会发展、学业成就的影响。通过研究,耳蜗植入对重度听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的积极影响被普遍认同。耳蜗植入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同没有接受耳蜗植入的同等听力障碍儿童相比,耳蜗植入使用者的听觉敏感性、言语理解力以及口语表达可理解性等都有明显提高。其中Carol McDonald Connor对一个第一代耳蜗植入的个案进行了长期的纵向研究,详细地考察了该个案在耳蜗植入后13年期间的语言发展过程。个案是一个1988年使用耳蜗植入的重度听力障碍的5岁聋童,耳蜗植入前言语和语言技巧严重滞后。经过13年的耳蜗的使用和特殊教育服务,个案从一个不能交流者成长为一个可以清楚表达自己所见所闻的青年。虽然同健听的同龄人相比,他的言语表达和语言水平还只是接近平均值的水平,但和同龄的那些没有使用耳蜗植入的重度听力障碍青年相比,明显高于他们的水平。研究还发现个案的语言发展不是直线增长的,植入后的第3—4年发展缓慢,第5—7年迅速发展,然后速度又减慢到类似于同龄健听儿童的发展速度。定期多次的语言样本研究表明,个案的语言发展主要反应在四个方面:听说技巧的发展、手势语的使用和停止、在和成人的谈话中从成人主导谈话到个案主导谈话、对话的主题从最初的此时此地的物体、人和事逐渐到抽象的社会文化等。当然这属于一个少有的成功个案。总体上,从众多的研究数据可看出耳蜗植人对语言发展的影响有极大的个体差异性,范围在耳蜗植入有明显促进作用到基本没有效果甚至灾难性失败之间,但平均水平是接受手术的聋童能听到90%的声音,能正确识别不到50%的口语。当然随着技术的不断精深,耳蜗植入的效果也在不断提高,但是这种个体差异却始终是存在的。希腊学者Tho-mas P.Nikolopoulosa等系统研究了影响耳蜗植入后语言发展效果的10个因素:植入耳蜗的年龄、聋延续的时间、身体状况、听力程度、言语和语言能力、多重残疾、家庭结构和支持、教育环境、接受支持服务、家庭期待、认知能力、学习风格,其中学习风格即聋童与外界如何交往,这是对耳蜗植入效果最有影响的因素,可解释大约29%的差异,其他依次是聋延续的时间、耳蜗植入的早晚、家庭支持等。
  
  2.2 耳蜗植入对聋童学业的影响
  由于耳蜗植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重度听力障碍者的听力和语言发展状况,因此人们自然寄希望于它能极大地改善这些儿童的学业状况。关于这个问题近年来一些研究得到了不一致的结论。比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聋校在耳蜗植入的学生比例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从2002年起跟踪研究了耳蜗植入学生的学业成就,发现耳蜗植入的学生和那些对比组的学生在学业成就上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类似的研究结果也在罗切斯特技术学院的聋人大学生身上得到验证。但是更多的研究却支持耳蜗植入对学业成就有积极影响的假设,只不过它的积极影响是有限和低于大多数人的预期的。比如苏格兰的聋生成就研究计划跟踪收集了苏格兰2000年到2005年的1752名5—12岁聋生的教育安置、国家课程测试数据等,其中包括152名耳蜗植入学生,耳蜗植入的平均年龄为3岁,使用耳蜗植入的时间为4年,研究发现,耳蜗植入能够提高聋童学业成就,耳蜗植入学生的学业成就高于聋生的平均水平,但是同健听学生相比,差距仍然是明显的。2007年聋教育专家Mare Marschark在综述了有关耳蜗植入与聋童的教育成就的研究后总结到: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耳蜗植入学生发展常常超过那些使用助听器的具有相同听力损失的学生,但是耳蜗植入并不能保证这些学生的阅读以及其他学习技巧可以和健听学生相提并论,而且这些研究也都忽略了社会经济状况、父母的听力程度、早期干预经验和其他一些因素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耳蜗植入不是简单的一次性完成的事件,耳蜗植入不能简单等同于听力的提高,也并不必然等同于学业成就的提高。由于耳蜗植入的效果取决于大量的内外在因素,其中很多因素比如聋童的学习风格、动机、与周围环境的适应等都与教育紧密关联,因此当越来越多的耳蜗植入儿童进入教育视野中的时候,如何针对这类

[1] [3]